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

謝家駒 -伯恩斯坦:為什麼要改變世界?


謝家駒 -伯恩斯坦:為什麼要改變世界?

過去三十年,英語世界中突然經常出現一句短語change the world (改變世界),用來描述把世界變得更好的意願或行為。書名中有這幾個字的著作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David Bornstein 所著 How to Change the WorldSocial Entrepreneurs and the Power of New Ideas,便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該書於2004年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馬上洛陽紙貴,世界風行。香港大學今年一百周年校慶,香港大學專業進 修學院也特別舉辦一個「傑出講座」的活動,邀請該書作者專程來港作專題演講。

該書出版不久,《紐約時報》便有評論指出, 任何關注如何構建一 個更平等及穩定的社會的人,這本書是必讀之選。並認為熱心促進社會進步的人,已把它奉為《聖經》。民權運動領袖曼德拉亦表示:「這本書振奮人心,於人莫大 啟發……。這些社會企業家的故事將鼓舞和激勵很多人——那些尋求創建一個更好的世界的人。」

一本書被比喻為聖經,大抵必須要滿足下列條件:
(一) 廣泛流傳並有很多人精心細讀——不錯,這本書確實流通甚廣,至今已有至少二十五種文字的翻譯本,在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皆有很多讀者。單是中文版也有兩 個,分別在台灣及內地翻譯及出版。內地版書名就是《如何改變世界:社會企業家與新思想的威力》,(譯者是曾任職IBM,微軟及TCL高層的吳士宏)。筆者 最近數年在世界各地接觸到眾多的社會企業家及他們的支持者,幾乎全無例外地都有讀過這本書,不少更明言深受它的影響及感染。

社會改革者的聖經?
(二) 啟發人心及影響行為——《聖經》之所以能夠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是它能夠打動人心,移風易俗,導人行善,直接影響人的行為。《如何改變世界》一書不可以 說能有這樣的效果,但它的感染力也非同凡響,確實令到不少人讀後,未改變世界便先改變自己,對人生、工作、事業、擇等作出根本性的反思。

(三)以故事為主體——像《聖經》一樣,這本書以故事為主體,描述及分析世界各地多位社會企業家的創業過程及社會影響,不談抽象的概念及理論,因而更深入淺出,引人入勝。這些非凡的事跡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沒有被媒體大量報道的巨大變革。

(四)不是只讀一次的書——也像《聖經》一樣,這本書不是只讀一遍,便能完全吸收箇中真義,而是可以讓讀者在人生不同階段中反覆閱讀,每次都能有新的領悟。筆者五年前首次讀到此書,之後曾多次重溫,往往有新的體會。

伯恩斯坦概乎言之:「從商的企業家推動經濟發展;社會企業家則是推動社會變革。他們是那些為理想驅動,有創造力的人,他們質疑現狀、開拓新機遇、不屈不撓,最終要重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這 本書就是通過社會企業家的故事,展露人類社會新的希望。正如其標題所顯示的,《如何改變世界:社會企業家與新思想的威力》要告訴我們的是,憑着決心和創業 精神,個人也能夠造出非凡成就。對那些追求在世上留下一個正面印記的人而言,這既是一本激勵讀物也是一本無價的行動指南。

筆者認為,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在於幫助讀者反思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包括:為什麼要改變世界?為什麼我要參與改變世界?為什麼我也有能力改變世界?

為什麼要改變世界?——這個世界不夠美好、太多不平等、太多不公義、太多不必要的貧窮、飢餓、苦難?
經 濟發達的國家壟斷及浪費世界上太多的資源,財富過度集中,貧富懸殊日益尖銳,現有的經濟制度以利潤為主導,並要以不斷強化及深化消費主義來維持利潤的增 長,大大地扭曲了人類的真正需要。同時,我們清楚知道,現有的經濟及科技發展水準,我們有足夠的物質條件去解決大部分的社會問題,但是政府與及企業都沒有 興趣及能力去改變現況。民間的力量正在填補這個真空。

人生各方面根本反思

為 什麼我要參與改變世界?——這當然 是一個個人抉擇的問題。書中所介紹眾多的社會企業家,不是天生出來便要改革社會,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令他們深深感受到各式各樣尖銳的社會問題,他們的選擇 可以很多,包括:視而不見,不聞不問;接受現實,逆來順受;逃避問題,遠走他鄉;等待政府或其他機構採取行動等等。

但他 們沒有這樣做,反而 挺身而出,敢為天下先,以一己之力,發揮創意,滙聚力量、面對問題、面對挑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戰戰兢兢,一點一滴地去改變現狀。大文豪蕭伯納在上個 世紀曾說:「講道理的人(reasonable man)只懂得適應社會,不講道理的人(unreasonable man)要社會適應他,因此,社會的進步是不講道理的人努力的結果。」這可能是社會企業家最佳的寫照。

為什麼我可以改變世界?——本來可以答得很簡單:為什麼不可以?但是長久以來,我們不相信普通人無權無勢也可以改變社會。人們習慣了認為政府、大企業、大集團、大思想家、大慈善家等才可以改變社會。
過去三十多年來社會企業家在世界各地的湧現,「平凡創傳奇」蔚然成風,形成一股推動社會變革的龐大力量。

特 別在孟加拉「貧人的銀行家」於2006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後,平凡人也可以改變社會的觀念更廣泛地深入民心。再加上多個國際組織,不斷串連及宣揚世界各地 的社會企業家,令到每一個投身社會變革的人,無論身處何方,都會感到絕不孤單,而會感覺到自己是一個超越地域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社會運動的一分子。訊息很 簡單而重要:你、我也可以改變社會。

作者為資深管理顧問,退休後全力推動本地社會企業家的孕育及成長,現為〈社會創業論壇〉主席。

社企民間高峰會文章系列.之一

社企民間高峰會的目的是藉介紹海外及本地成功經驗推動社會創新企業家精神和社會變革。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的《傑出講座》舉辦日期為本年1112日星期六下午二時,假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講題為「如何實現可持續性革新:全球社會創新企業的啟示」。

本年度高峰會將於2011112427日舉行,主題為「社會變革新動力:社會事業與創效投資」。網站: http://www.social-enterprise.org.hk




Share |

2011年9月10日星期六

兩性生活史

 .
兩性生活史

分類:兩性之間 .5796分享到:分享到FaceBook
作者:[英]史蒂芬·貝利 ISBN號:9787505723474
譯者:餘世燕 開本/裝幀:16開 /平裝本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 版次:2007年5月 第1版
出版:2007-05-01 印次:2007年5月 第1次
售價:HK$ 83.0 頁數/字數:275/


 精彩品薦
 20餘位最受歡迎的專欄作家聯手撰稿,英國著名雜誌《情愛評論》推出的經典暢銷書。
 內容簡介
  拉比·斯姆利·波提茨解釋為什麼貞潔是一種罪過;
  婭絲明·阿裏拜·布朗力圖尋找性趣的根源;
  史蒂芬·貝利對女性如詩如畫的酮體津津樂道;
  威爾·瑟爾夫則引申出有關性愛和藥物的話題,為史蒂芬·貝利的描畫增添新的內容;
  羅納德·海姆揭開男性陰莖的神秘;
  詹姆斯·麥克林則擅長探討縱欲和狂歡的本質;
  菲利普·亨瑟爾解讀舞蹈家令人陶醉的性感節奏;
  約翰·樸森剖析具有色情意味的建築形象;
  洛利·萊討論催情食物的象徵意義……
  近300幅罕見插圖,包括繪畫、雕刻、電影招貼畫、廣告,以及維多利亞時期的情愛畫,其中大部分來自於英國“情愛出版物學會”獨家資料庫。
生動活潑的文字,全方位的腳本,使本書成為最全面、最有趣味的性愛專著。
 作者簡介
  史蒂芬·貝利:設計和通俗文化的著名權威,倫敦設計博物館的創建人。出版過很多著作,包括《好體形和性》、《飲料和快車》、《品味》等,被法國文化部授予藝術和文學騎士勳章。
 目錄
前言
1.兩性關係與文明共同前進
現代生活的性
中世紀的“修道院”
莎士比亞的雙關語
《I Modi》
一萬五千卷色情書籍
春宮畫裏的精神生活
“20世紀最受珍愛的事業之一”
2.身體和心靈:性與宗教
色情——古希臘羅馬戲劇的標準
諸神的性生活
古代生活起器具的交歡場面
古代中國的性生活手冊
印度《愛經》
性和《聖經》
《雅歌》:一首性愛長詩
性行為與情感
玩偶和愛情
亞洲式情慾
三寸金蓮:裹腳的秘史
“上帝的惡作劇”
基督教“一種肯定肉體的信仰
3.生活方式的越軌和禁忌
性交易的歷史
婚外戀及其變異
審查制度和秘密博物館
我們到底要什麼?
女人想要的不是做愛,而是被征服
“5點到7點”:婚姻和生活的全部哲學
禁忌:慾望界限
以神的名義狂歡
溫習復興喚醒了性
……
4.遊戲化的性關係
5.人體性感地理
6.網路時代的迷幻和虛擬
附錄
性史年表


Share |

妹尾河童的「每年換約的契約式婚姻」


【每年換約的契約式婚姻】

聽到我和河童是「契約婚姻」,大部分的人都大吃一驚。

應該是結婚第五年吧,河童提議:「想到今後我們能不能一起生活,不如每年來更新契約如何?」

雖說如此,換約等儀式性的事物一概沒有,只在二月六日結婚紀念日當天確認彼此意向,對對方說「往後一年還請多關照」。因此精確地說應該是「確認式婚姻」。

有一次我的結婚戒指拔不起來,到銀座的珠寶店請人切斷,喀喳一聲,十秒不到就斷了。目睹過程的我和河童相顧而笑:「啊,這樣就切斷了?『婚姻』竟這麼容易斬斷啊。」

原本我就討厭那種婚後理當一輩子廝守的想法,所以對於這提案毫不猶豫就同意了。

若 問為何以一年為期,那是因為五年、十年後會變成怎樣,完全無法預料。能夠掌握的頂多也就一年的時間吧。每年確認一次,是為避免明明已經不想在一起,卻還強 忍在一起,這對自己、對方都是一種不誠實。 若有一方覺得「NO」,那時候清楚表達出來就行了。分手的話確實很難找到時機說出口,每年有這麼一天可以表達自己的意向,精神上會比較輕鬆。我希望不是 「三十年來都在一起,所以今後還是會在一起」的惰性和千篇一律,而是維持著「想分手隨時都可以分手。但因為不想分手,就一起過日子」的關係。河童說這種契 約式婚姻「雖然有種緊張感,卻沒有拘束感」。

【河童的約會報告】

話雖如此,這三十幾年來,這份契約不是毫無動搖過。

要結婚的時候,河童的朋友說:「河童的寡人之疾快痊癒了」,根本是一派胡言。河童婚後仍然很容易墜入情網,依舊喜好女色。

但是他和女人不是那種死纏活纏、偷偷摸摸的陰濕關係,所以還不至於構成嚴重的煩惱。他要和人約會,瞞著我見面就好了,他卻辦不到。說是「因為我不想對妳撒謊」。

譬 如他去約會回來,我說「辛苦了」,他會很慌張地回答:「嗯……,今天啊,我不是因為工作才晚回家,說什麼辛苦了很難為情啦。」還有,我要求他:「沒說一聲 就外宿的話,會擔心是不是發生車禍了,所以要打聲招呼」,他竟然會打電話回來說:「今天要在她家過夜,不要擔心」。怎麼說,該說他「憨直」嗎?每次都讓人 不知說什麼才好。

他喜歡上別人,不但不隱瞞,還會毫不在意地把交往的女性帶回家。甚至還會很天真地報告:「是她介紹的,但這本書很有趣喲」,或是和女朋友去看電影,回來說:「那部電影非常精采,妳也去看看吧」。

唯一還有救的,大概只在於沒說出和對方交往到多深吧。

有一次我對他說:「我可不是你媽喲。如果是媽媽的話,你可以坦白說出『和那麼出色的女人約會,真是太棒了』,但我沒道理分享你一切的喜悅啊。」沒想到他竟露出驚訝的神情:「啊,對喔!」他的反應倒讓我大吃一驚。

總之,他是一個很容易動情的人。當然,不管是誰,只要看到覺得「啊,好棒啊」的人,不免小鹿亂撞,心往那邊去,這是人類感情的自然流露,但他的反應卻有點極端。

我不是一個很愛吃醋的人,所以我覺得婚後才又愛上別人,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反過來說,結了婚就會一生只愛一個女人,那才奇怪。

因此河童帶著交往中的女性出入家裡,我也不會特別生氣。有朋友說:「妳這樣很奇怪耶。作太太的理當要生氣啊。」但即使氣也只是針對河童,不至於遷怒到對方身上。我會覺得「只不過我碰巧先認識河童、和他結婚,而妳也喜歡河童啊」,而可以和對方喝個茶、聊聊天。

或許因為我原本就沒有已經佔據「妻子寶座」的心理。

但 是,只有一位女性讓我有不同的感觸。她好像完全無意要和他結婚,只想保有情侶關係。因為對方非常聰明,又有品味,我知道他非常迷戀她。兩人交往的時間相當 長,應該有近十年之久。起初我也很自然和她來往,沒想到她卻當著我和朋友的面公然一副自己是「河童情人」的模樣。其實若非如此,我受的傷害也不至於那麼 深……

或問「何不乾脆離婚?」我並不是因為怕離婚難堪,或堅持不肯放手才不離。因為我知道他並不是討厭我才喜歡她。

假如我知道他討厭和我一起生活,無論他是否另有新歡,我一定分手。我所看到、所知道的是他對任何人都誠實不欺,而且和河童一起生活最讓我感動的是,他不會有「因為是夫婦嘛」「因為是丈夫嘛」這種便宜行事的想法。

我並不想仗恃著「妻子寶座」,整天和河童粘在一起,依附他活下去。當然這不代表我想離開他獨自生活。但我認為精神上獨立自主的兩個人能一起生活,是很棒的事情。

【兩個人就是兩個人】

河童常說:「十個人有十種想法,理所當然每人不一樣。不能因為不同就否定,重要的是去承認各自的不同。」所以若有分歧,他會一直和我談到彼此都能理解對方的想法。

我在講話時他不曾說「囉唆!」男女之間原本就有互相無法理解的事,更何況我和他氣質根本不同。他從沒說過「妳是我老婆,就該閉嘴接受」,也決不會忽視我的存在。即使已是深夜、即使得到天亮,一定要得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答案,決不逃避問題。

他也經常對孩子說:「若要我了解,就把事情說明清楚。要我百分之百了解或許有些困難,一半左右或許辦得到吧。什麼都不說卻要我了解,不是緣木求魚嗎?」

表達自己想法是共同生活中很重要的事。語言雖無法完全傳達心意,但也有許多事情不說就無法理解。特別是夫妻,婚前擁有各自生活,不是比親子需要更多溝通嗎?

所謂夫妻,只是一男一女偶然成為一對,不可能彼此的人格全然一致。所以我認為夫妻關係,不如當作夥伴關係會來得更協調。

如此一說,感覺不是很像駕船航行的兩個人嗎?和一個人駕船的不同之處,在於不必兩人一直同時作業,可以輪流休息;有時則需合力張帆。但不管如何同心協力,兩個人就是兩個人,在確認此事的同時,仍然乘風破浪勇往直進。

【所謂的家人是什麼?】

我經常被問到:「河童先生一直都是精神奕奕,像個小孩般任性,和他一起生活很累吧?」

他確實比一般人精力旺盛,若想和他作同樣的事、和他有同樣的興趣,必定會累垮。他好奇心真的非常旺盛,光在一旁看都要頭昏了。但是我只要一累就自顧自地休息,他也說「妳沒必要配合我,按照妳自己的腳步就可以了」。

在世人眼中看來,也許我們是一對「妙夫妻」。三十年來確實很忙碌,但也因為有他,我從不覺得無聊。

結婚時只有兩歲八個月的女兒真美今年已經四十一歲,兒子太郎也三十三歲了。兩個人都已經離開這個家,各自建立新家庭。只是從孩子還在家時,我們就不是光以血緣關係來面對彼此。

從孩子懂事開始,就有河童舞台設計的徒弟們出入家中,也經常有工作相關人士來訪。這些人對河童而言、對我而言,都和孩子們一樣,是妹尾家重要的家人。

若問我「何謂家人?」我的答案大概是「一起圍著餐桌的那群人」吧。

「所謂的家人就是圍著餐桌的人,一起圍著餐桌的就是家人。」——這個想法一直存在我心中。

一起圍著餐桌的人,有種類似同搭一條船的連帶感,和是否有血緣關係完全無關。能夠互相認可每個人各自的差異,意識到從根柢上來說,對方是「他人」的事實,比較能夠快樂地共同生活。

當然,「夫妻也是他人」正是我們家的想法。

一般聽到「他人」,好像有種冷冰冰的感覺,其實不然。我認為是否能保持不與對方同化,是件重要的事。因此,不僅河童、真美、太郎,今後我也要好好珍惜這群一起圍著餐桌的人,期待和這些家人一起快樂地共享美食。



書籍銷售資訊

書籍銷售資訊 【總代理】 ➡ ️   台灣: 唐山 / 正港 https://www.facebook.com/TonsanBookstore 【伙伴書店】 ➡ ️   香港 序言: http://www.hkreader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