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台灣性/別新聞回顧
2012-12-13 13:57:12
文:V太太@Queerology
再兩個多禮拜,2012年就要結束了。每年到了尾聲,V太太總是喜歡回顧一下自己的「年度之最」:這一年最喜歡的書、最好看的電影、最開心的事情、最難忘的記憶等等。來,跟大家一起回顧一下幾則今年在台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性/別相關新聞。
(註:下列新聞並非以重要性排序,純粹是我個人的隨機排列。)
1。 張曉風與剩女說
立法委員張曉風在立法院質詢內政部長李鴻源時為台灣「失婚」的「剩女」們「叫屈」,質疑台灣男人為什麼愛台灣卻不愛台灣女人(註一),只願娶外籍配偶,卻 不肯愛護本土女性?話說完的隔天,婦女與新住民團體紛紛出面抗議,認為張曉風的言論帶著性別與種族歧視。但張曉風委員卻不明白,為什麼她罵了男人,卻是女 人們出來抗議?除了對於「台灣男-外籍女」婚配的狹隘理解與歧視以外,在張的想像裡,婚姻是女性人生要圓滿的必備條件,而婚姻更是一個男人選購女人的市 場,於是成不了婚的女人是市場裡「挑剩」的物品,更是流離失所的。但事實上,不婚經常是個人的意願與選擇。與其為了「剩女」們憂心,我們是不是更應該看 見,現代男女們對於傳統婚姻的不屈服,以及對於伴侶關係的多元想像。
2。伴侶盟民法修正草案連署
歷經兩年半,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簡稱伴侶盟)終於完成了「同性婚姻、伴侶制度、收養、多人家屬」民法修正草案,並於今年七月起開始進行為期一年的「多 元成家,我支持」連署活動(註二)。這份修正草案的地基是兩個互補的概念:不論種族、階級、性別、性取向,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結婚(和不結婚)的權利,而結 婚不應該是「成家」唯一的管道。我們過往對家庭的想像總是從「夫妻」一詞出發,而夫妻一詞指得通常是一男一女的異性戀性關係的結合,但成家與相伴其實可以 包含許多不同的組合,也許是同志情侶,也許是異性好友,更可以是一群人的志同道合,相互扶持。在夫妻關係以外,「伴侶」一詞提供給我們對家庭與愛無盡的想 像。
3。小雨與台鐵公共性事件
這一場多人的性愛派對之所以引起台灣社會高度關注的原因有三:該派對舉行的地點是台鐵車廂,而車廂做為一個公共空間,引起了針對這場派對是否構成「公然猥 褻」的討論(註三)。第二,該派對參加人數中,男女比例極為懸殊(18:1)。最後,該派對唯一的女主角小雨只有十七歲。於是事件的本質(性愛派對)模糊 了,台灣媒體大量的未審先判、汙衊醜化的討論集中在:小雨生了甚麼「病」?在一堆家長式的憂心裡,包圍我們的其實是性保守甚至是性恐懼的道德譴責:一個女 人怎麼能夠享受並追求性?一個年輕的女孩怎麼可能懂得性、喜歡性?於是小雨必須被包裝成無助的、受挫的病人,才能夠將這一切的「荒誕無稽」合理化。於是在 對小雨層層疊疊的「保護」和「憐惜」中,是獵巫的人們對性少數的不理解和對未成年者性自主權的忽視(註四)。
4。名模、富少,與淫照
富少爺李宗瑞(註五)與他的女伴們是今年夏天台灣媒體瘋狂追逐的對象,不過V太太把這則新聞列出來,並不是因為這些相片本身具有新聞性,而是因為面對這則 新聞,台灣社會與媒體又祭出了叫人熟悉又顫慄的獵巫行動。一方面拍照的富少被不斷的妖魔化,成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淫魔」;另一方面,照片裡的女主角成 為不貞潔的表率,是因為貪財愛玩而為自身招來惡果報應的「蕩婦」們,於是女明星們必須接連強調自己不是受害者,好證明自己的良善與清白。而這個故事裡,最 後便只剩下一個萬惡的妖魔和一群不存在的女人。在這個故事裡,女人們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當事人(註六),但她們都是安靜的,只能選擇做一個旁觀的良家 婦女,無法對自己的「性」與「不性」發聲。
5。鐘怡雯的《神話不再》
作家鐘怡雯撰寫《神話不再》一文(註七),影射2010年以愛滋書寫《毒藥》一文獲得時報文學獎散文組首獎的楊邦尼虛構感染者身分,「用謊言得了一次大 獎」。這則新聞讓V太太印象深刻,不(只)在於散文與現實之間的關係究竟為何,而是鐘怡雯在文章裡透露出她對愛滋以及感染者缺乏知識和同理心。更讓人擔心 的是,這樣的無知和無感是不是反映了台灣社會普遍對愛滋的觀感?鐘不相信愛滋患者在經過治療後,可以在外表上完全辨識不出來,這是她對愛滋的認識淺薄:今 日的醫學環境裡,愛滋感染者透過治療,雖不能痊癒,但卻可以將病毒量控制到極低的程度,也得以擁有健康的外表。鐘大膽的「質問」楊邦尼是否真的為愛滋感染 者,則是她毫無同理心的表現。除了感染身分作為一種隱私,並沒有向他人「交代」的必要以外,感染者現身與否,是一個複雜的政治選擇,因為他們往往必須面對 許多歧視與偏見。台灣的感染者時常因為控管而被強迫現身,無視個人的掙扎與困境,而鐘怡雯以文學之名,再一次實行了這樣的暴力。
6。愛滋藥品部份負擔
由於近年來台灣愛滋感染者人數增加迅速,而且年齡層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衛生署擔心未來愛滋藥費將對疾管局預算造成嚴重負擔,因此考慮未來以定率方式,讓感 染者們自行負擔部分藥費。衛生署這樣的想法,源自於愛滋是不道德的假設,認為大部分的愛滋感染者(非輸血或母子垂直感染者)是透過自身不恰當的行為而感 染,自然也需要透過負擔醫療費用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然而疾病為什麼有好壞之分呢?區分的標準又是甚麼?若愛滋的不道德來自於自身行為的「缺失」, 哪個疾病又是和個人的行為和習慣完全無關的呢?面對昂貴的愛滋藥物,自費負擔這樣一個看似「公平」的作法,其實是不公平的將感染者分成了兩群,有錢的感染 者才有生存的權力,這不僅造成防疫漏洞、國家生產力減退、醫療支出不減反增,更違背了健康保險的精神(註八)。
7。首例愛滋感染者申訴歧視獲得求償
小楊是個彩妝師,兩年前於公司的員工健檢後交回愛滋檢驗陽性的報告。儘管愛滋不會透過一般生活接觸與彩妝工作傳染,小楊卻依舊被迫離職,他於是向衛生局提 出申訴。申訴成立後,小楊因為感染者身分遭到洩漏,使得找工作十分困難,他又提出民事損害賠償並求償成功,成為第一個先經申訴、後經由法律途徑順利獲得賠 償的感染者案例(註九)。小楊的經驗有著重要的意涵。雖然與愛滋感染者權益保障相關的法條早已存在多年,但這些條文卻鮮少有機會被落實在真正的案例裡;在 台灣,現身和曝光對於愛滋感染者來說是困難而且危險的,因此如果遇到權益受損,感染者們多半選擇忍氣吞聲。小楊的現身,不僅促成了法律的實踐,更為其他有 相同境遇的感染者提供了參照的目標。
8。台灣首次女同志佛化婚禮
今年八月十一日,女同志雅婷與美瑜在釋昭慧法師的證婚下,舉行了全台灣第一場的同志佛化公開婚禮。這一場婚禮,不僅在台灣同志圈受到討論,更吸引了國外媒 體的報導。除了兩位女主角以外,這場婚禮最受矚目的人物便是證婚人釋昭慧法師了。當某些基督教團體對於性別教育、同性婚姻積極表示反對時,昭慧法師並不以 為為女同志伴侶證婚會造成佛教界的反彈,因她認為:「眾生平等,情慾本是無明,是動物本能,因此沒有神聖與罪惡的分別(註十)。」釋昭慧法師對於同志和同 性婚姻的看法,讓許多人深受感動;而這一場婚禮,雖然絕不代表台灣島上的婚姻平權之路從此可以平步青雲,但宗教、同志和婚姻的結合確實為這條漫長的路途添 了一筆光彩。
9。 同志伴侶結婚登記遭駁回訴訟案
2009年,同性戀伴侶陳敬學和阿瑋結婚,但事後前往戶政事務所辦理登記時卻遭到駁回,因為兩人並非「一男一女」。他們因此提出行政訴訟。該案於十一月二 十九日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開庭,當天出席的兩位鑑定人廖元豪和張宏誠一方面指出現行的民法並不限制婚姻只能是「兩性」的結合,另一方面也對同志婚姻一直以 來面對的許多質疑提出反駁,並且強調限制同志婚姻對於同志平權的傷害。這起訴訟案預定於十二月二十日宣判,其結果將決定同志婚姻在未來是否會得到司法上的 支持(註十一),以及台灣是否能在多元、平等的婚姻想像上再向前邁進一大步。
10。第十屆台灣同志大遊行
今年台灣同志大遊行邁入第十年,人數也突破六萬五千人,是十月天裡凱達格蘭大道上的一場嘉年華會,除了台灣同志、直同志和媒體,也吸引了許多國外媒體和來 自二十三個國家的外國同志們。台灣同志大遊行的主題從第一年的「看見同性戀」開始,到今年的「革命婚姻」,關注的焦點從社群的現身到公民權的爭取,展現的 是台灣同志運動也許緩慢卻珍貴的進步。此外,今年的同志遊行也和其他許多公民運動結盟,如反核、反美麗灣等,不僅展現了遊行參與者的多元性,也顯示非主流 力量的相互扶持和越來越茁壯的公民意識。因此,雖然同志大遊行年年有,V太太還是決定將它列為今年印象最深刻的性/別新聞之一,希望規劃與立論越來越成熟 的同志遊行未來能夠吸引七萬人、八萬人、甚至十萬人,好成為某些人眼裡的「社會共識」。
這是V太太的年度新聞選,全憑個人記憶,想必有遺漏之處。歡迎各位讀者們補充!
文章的最後,V太太想要好好的謝謝Queerology的夥伴與讀者們。從五月加入至今,每寫一篇文章都促使我與自己的許多對話,而其他作者的分享更鼓勵我學習思考。謝謝Q的作者們總是掏心掏肺寫文章,更謝謝讀者們的支持陪伴。我們明年見!
註一:自由時報《為「剩女」叫屈 張曉風建議補助「失婚」女性》, 20120323。
註二:請參考伴侶盟網頁。
註三:當天車廂聚會全程保持私密狀態,沒有外人觀看,也沒有影像流出,是否構成公然猥褻有待法院釐清。
註四:請參考台鐵公共性事件聲明稿。更多相關討論與報導在此。
註五:可見維基百科的介紹。
註六:可以參考林秉君投稿苦勞網的文章《拒絕道德大旗插入陰道》。
註七:鐘怡雯的文章《神話不再》與楊邦尼對該文的回應都可以在這裡看到。
註八:更多的相關新聞和討論可以參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網頁。
註九:相關報導在此。
註十:根據曾芷筠的報導《革命婚姻,溫柔智慧—記台灣首次女同志佛化婚禮》。
註十一:更多新聞報導可以參考這裡。
原文刊於:http://queerologyorg.blogspot.hk/2012/12/2012.html
再兩個多禮拜,2012年就要結束了。每年到了尾聲,V太太總是喜歡回顧一下自己的「年度之最」:這一年最喜歡的書、最好看的電影、最開心的事情、最難忘的記憶等等。來,跟大家一起回顧一下幾則今年在台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性/別相關新聞。
(註:下列新聞並非以重要性排序,純粹是我個人的隨機排列。)
1。 張曉風與剩女說
立法委員張曉風在立法院質詢內政部長李鴻源時為台灣「失婚」的「剩女」們「叫屈」,質疑台灣男人為什麼愛台灣卻不愛台灣女人(註一),只願娶外籍配偶,卻 不肯愛護本土女性?話說完的隔天,婦女與新住民團體紛紛出面抗議,認為張曉風的言論帶著性別與種族歧視。但張曉風委員卻不明白,為什麼她罵了男人,卻是女 人們出來抗議?除了對於「台灣男-外籍女」婚配的狹隘理解與歧視以外,在張的想像裡,婚姻是女性人生要圓滿的必備條件,而婚姻更是一個男人選購女人的市 場,於是成不了婚的女人是市場裡「挑剩」的物品,更是流離失所的。但事實上,不婚經常是個人的意願與選擇。與其為了「剩女」們憂心,我們是不是更應該看 見,現代男女們對於傳統婚姻的不屈服,以及對於伴侶關係的多元想像。
2。伴侶盟民法修正草案連署
歷經兩年半,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簡稱伴侶盟)終於完成了「同性婚姻、伴侶制度、收養、多人家屬」民法修正草案,並於今年七月起開始進行為期一年的「多 元成家,我支持」連署活動(註二)。這份修正草案的地基是兩個互補的概念:不論種族、階級、性別、性取向,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結婚(和不結婚)的權利,而結 婚不應該是「成家」唯一的管道。我們過往對家庭的想像總是從「夫妻」一詞出發,而夫妻一詞指得通常是一男一女的異性戀性關係的結合,但成家與相伴其實可以 包含許多不同的組合,也許是同志情侶,也許是異性好友,更可以是一群人的志同道合,相互扶持。在夫妻關係以外,「伴侶」一詞提供給我們對家庭與愛無盡的想 像。
3。小雨與台鐵公共性事件
這一場多人的性愛派對之所以引起台灣社會高度關注的原因有三:該派對舉行的地點是台鐵車廂,而車廂做為一個公共空間,引起了針對這場派對是否構成「公然猥 褻」的討論(註三)。第二,該派對參加人數中,男女比例極為懸殊(18:1)。最後,該派對唯一的女主角小雨只有十七歲。於是事件的本質(性愛派對)模糊 了,台灣媒體大量的未審先判、汙衊醜化的討論集中在:小雨生了甚麼「病」?在一堆家長式的憂心裡,包圍我們的其實是性保守甚至是性恐懼的道德譴責:一個女 人怎麼能夠享受並追求性?一個年輕的女孩怎麼可能懂得性、喜歡性?於是小雨必須被包裝成無助的、受挫的病人,才能夠將這一切的「荒誕無稽」合理化。於是在 對小雨層層疊疊的「保護」和「憐惜」中,是獵巫的人們對性少數的不理解和對未成年者性自主權的忽視(註四)。
4。名模、富少,與淫照
富少爺李宗瑞(註五)與他的女伴們是今年夏天台灣媒體瘋狂追逐的對象,不過V太太把這則新聞列出來,並不是因為這些相片本身具有新聞性,而是因為面對這則 新聞,台灣社會與媒體又祭出了叫人熟悉又顫慄的獵巫行動。一方面拍照的富少被不斷的妖魔化,成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淫魔」;另一方面,照片裡的女主角成 為不貞潔的表率,是因為貪財愛玩而為自身招來惡果報應的「蕩婦」們,於是女明星們必須接連強調自己不是受害者,好證明自己的良善與清白。而這個故事裡,最 後便只剩下一個萬惡的妖魔和一群不存在的女人。在這個故事裡,女人們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當事人(註六),但她們都是安靜的,只能選擇做一個旁觀的良家 婦女,無法對自己的「性」與「不性」發聲。
5。鐘怡雯的《神話不再》
作家鐘怡雯撰寫《神話不再》一文(註七),影射2010年以愛滋書寫《毒藥》一文獲得時報文學獎散文組首獎的楊邦尼虛構感染者身分,「用謊言得了一次大 獎」。這則新聞讓V太太印象深刻,不(只)在於散文與現實之間的關係究竟為何,而是鐘怡雯在文章裡透露出她對愛滋以及感染者缺乏知識和同理心。更讓人擔心 的是,這樣的無知和無感是不是反映了台灣社會普遍對愛滋的觀感?鐘不相信愛滋患者在經過治療後,可以在外表上完全辨識不出來,這是她對愛滋的認識淺薄:今 日的醫學環境裡,愛滋感染者透過治療,雖不能痊癒,但卻可以將病毒量控制到極低的程度,也得以擁有健康的外表。鐘大膽的「質問」楊邦尼是否真的為愛滋感染 者,則是她毫無同理心的表現。除了感染身分作為一種隱私,並沒有向他人「交代」的必要以外,感染者現身與否,是一個複雜的政治選擇,因為他們往往必須面對 許多歧視與偏見。台灣的感染者時常因為控管而被強迫現身,無視個人的掙扎與困境,而鐘怡雯以文學之名,再一次實行了這樣的暴力。
6。愛滋藥品部份負擔
由於近年來台灣愛滋感染者人數增加迅速,而且年齡層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衛生署擔心未來愛滋藥費將對疾管局預算造成嚴重負擔,因此考慮未來以定率方式,讓感 染者們自行負擔部分藥費。衛生署這樣的想法,源自於愛滋是不道德的假設,認為大部分的愛滋感染者(非輸血或母子垂直感染者)是透過自身不恰當的行為而感 染,自然也需要透過負擔醫療費用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然而疾病為什麼有好壞之分呢?區分的標準又是甚麼?若愛滋的不道德來自於自身行為的「缺失」, 哪個疾病又是和個人的行為和習慣完全無關的呢?面對昂貴的愛滋藥物,自費負擔這樣一個看似「公平」的作法,其實是不公平的將感染者分成了兩群,有錢的感染 者才有生存的權力,這不僅造成防疫漏洞、國家生產力減退、醫療支出不減反增,更違背了健康保險的精神(註八)。
7。首例愛滋感染者申訴歧視獲得求償
小楊是個彩妝師,兩年前於公司的員工健檢後交回愛滋檢驗陽性的報告。儘管愛滋不會透過一般生活接觸與彩妝工作傳染,小楊卻依舊被迫離職,他於是向衛生局提 出申訴。申訴成立後,小楊因為感染者身分遭到洩漏,使得找工作十分困難,他又提出民事損害賠償並求償成功,成為第一個先經申訴、後經由法律途徑順利獲得賠 償的感染者案例(註九)。小楊的經驗有著重要的意涵。雖然與愛滋感染者權益保障相關的法條早已存在多年,但這些條文卻鮮少有機會被落實在真正的案例裡;在 台灣,現身和曝光對於愛滋感染者來說是困難而且危險的,因此如果遇到權益受損,感染者們多半選擇忍氣吞聲。小楊的現身,不僅促成了法律的實踐,更為其他有 相同境遇的感染者提供了參照的目標。
8。台灣首次女同志佛化婚禮
今年八月十一日,女同志雅婷與美瑜在釋昭慧法師的證婚下,舉行了全台灣第一場的同志佛化公開婚禮。這一場婚禮,不僅在台灣同志圈受到討論,更吸引了國外媒 體的報導。除了兩位女主角以外,這場婚禮最受矚目的人物便是證婚人釋昭慧法師了。當某些基督教團體對於性別教育、同性婚姻積極表示反對時,昭慧法師並不以 為為女同志伴侶證婚會造成佛教界的反彈,因她認為:「眾生平等,情慾本是無明,是動物本能,因此沒有神聖與罪惡的分別(註十)。」釋昭慧法師對於同志和同 性婚姻的看法,讓許多人深受感動;而這一場婚禮,雖然絕不代表台灣島上的婚姻平權之路從此可以平步青雲,但宗教、同志和婚姻的結合確實為這條漫長的路途添 了一筆光彩。
9。 同志伴侶結婚登記遭駁回訴訟案
2009年,同性戀伴侶陳敬學和阿瑋結婚,但事後前往戶政事務所辦理登記時卻遭到駁回,因為兩人並非「一男一女」。他們因此提出行政訴訟。該案於十一月二 十九日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開庭,當天出席的兩位鑑定人廖元豪和張宏誠一方面指出現行的民法並不限制婚姻只能是「兩性」的結合,另一方面也對同志婚姻一直以 來面對的許多質疑提出反駁,並且強調限制同志婚姻對於同志平權的傷害。這起訴訟案預定於十二月二十日宣判,其結果將決定同志婚姻在未來是否會得到司法上的 支持(註十一),以及台灣是否能在多元、平等的婚姻想像上再向前邁進一大步。
10。第十屆台灣同志大遊行
今年台灣同志大遊行邁入第十年,人數也突破六萬五千人,是十月天裡凱達格蘭大道上的一場嘉年華會,除了台灣同志、直同志和媒體,也吸引了許多國外媒體和來 自二十三個國家的外國同志們。台灣同志大遊行的主題從第一年的「看見同性戀」開始,到今年的「革命婚姻」,關注的焦點從社群的現身到公民權的爭取,展現的 是台灣同志運動也許緩慢卻珍貴的進步。此外,今年的同志遊行也和其他許多公民運動結盟,如反核、反美麗灣等,不僅展現了遊行參與者的多元性,也顯示非主流 力量的相互扶持和越來越茁壯的公民意識。因此,雖然同志大遊行年年有,V太太還是決定將它列為今年印象最深刻的性/別新聞之一,希望規劃與立論越來越成熟 的同志遊行未來能夠吸引七萬人、八萬人、甚至十萬人,好成為某些人眼裡的「社會共識」。
這是V太太的年度新聞選,全憑個人記憶,想必有遺漏之處。歡迎各位讀者們補充!
文章的最後,V太太想要好好的謝謝Queerology的夥伴與讀者們。從五月加入至今,每寫一篇文章都促使我與自己的許多對話,而其他作者的分享更鼓勵我學習思考。謝謝Q的作者們總是掏心掏肺寫文章,更謝謝讀者們的支持陪伴。我們明年見!
註一:自由時報《為「剩女」叫屈 張曉風建議補助「失婚」女性》, 20120323。
註二:請參考伴侶盟網頁。
註三:當天車廂聚會全程保持私密狀態,沒有外人觀看,也沒有影像流出,是否構成公然猥褻有待法院釐清。
註四:請參考台鐵公共性事件聲明稿。更多相關討論與報導在此。
註五:可見維基百科的介紹。
註六:可以參考林秉君投稿苦勞網的文章《拒絕道德大旗插入陰道》。
註七:鐘怡雯的文章《神話不再》與楊邦尼對該文的回應都可以在這裡看到。
註八:更多的相關新聞和討論可以參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網頁。
註九:相關報導在此。
註十:根據曾芷筠的報導《革命婚姻,溫柔智慧—記台灣首次女同志佛化婚禮》。
註十一:更多新聞報導可以參考這裡。
原文刊於:http://queerologyorg.blogspot.hk/2012/12/2012.html
Share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