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2日星期一

一眾facebook民對明光社蔡志森的回應


一眾facebook民對明光社蔡志森的回應:



Affa Chan:
其實人人都明白這是宗教問題,蔡志深最是討厭就是將同性戀等如肛交,蓄意用呢種帶有侵略性說話令一眾平民對同性戀人仕有反感。這種語暴等如同人講一男一女拍拖最後等如女就含能、男就賴西!忽略了同性戀者之間係有自由去愛,這也是人最基本權利之一。

Siaoyang Che:
好!基於尊重「中國傳統」,強烈建議建制派提出「恢復一夫多妻制」的公眾諮詢!

王陽翎:
不但肛交與同志平權扯不上關係,更談不上會鼓勵別人肛交;
因目前年滿21歲以上進行肛交已非刑事化,要鼓勵也早鼓勵了,不會因為立歧視條例而多了人肛交。
除非蔡志森個人可能對「平常性交和肛交」有深入研究,並且一度上癮,認為肛交實在太具吸引力,會怕其他人像他一樣很難自拔,所以以過來人的身份如此煞有介事地聯繫起來,借機反對?

蔡志森是同意就「性傾向歧視條例」進行諮詢,甚至立法的;因為他引用外國「已就條例立法」的情況,並且關注「逆向歧視」等,這明顯並非反對立法的理據,而是立更多的法例,全面保障不同人而已。
另外,那位家長更有趣,自己說同志受歧視可以去平機會,但又同時說自己很清楚平機會目前未就相關保障或執法的權限。
故大家冷靜一點看,他們二人雖然醜惡,但也在論述上「曲線」貢獻。

Lau Kim Ling:
有朋友指仍覺得同性戀是罪。我的回答是:
1)可以參考天主教做法,仍認為同性戀是罪,但維護其應有人權。正如你不拜黃大仙,不等於要拆廟趕走拜仙的人。
2)同性戀是罪,我們都是罪人,我們每天犯著隱而未見的罪(飲可樂破壞水資源,飲咖啡壓逼非洲咖啡小農......),求上帝寬恕。誰能自義自己比其他人更聖潔呢?信仰上帝就是要讓人謙卑下來
3)耶穌與罪人同枱食飯,就算同志所謂的罪大惡極,有做到如耶穌般親身了解這些所謂的"罪人"嗎?如能抱著真誠了解彼此的心,或許有意外收穫。
我希望人們認出我們是基督徒,是因為我們的愛心和良善,並擁抱公義天國降臨地上,而不是我們的仇恨和恐懼。

Patrick Cho:
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當談到自己不認同同性戀者時,總愛大談肛交、肛交再肛交。其實,認同也好,不認同也好,焦點應該不會放在性行為上吧。我認同某人,都不會先問對方性交方式吧! 查實,我對同志的性交方式興趣不大,反而認識一個人是從真真正正看他是一個人開始,而非只集中想他人的性交方式是肛口、口交抑或陰道交.如果只從性交方式待人,那人就真是「膠膠地」了.

Benson Tsang:
現在婦女服食避孕丸,但原來在數十年前的西方社會,也經過「婦解運動」去爭取,才可得到這個現在看似理所常然的權利。
人人生而平等,時代巨輪一直運轉,誰能保證「同性平權」在數十年後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可怕的是,今天香港連討論的機會也被禁止!
另外一提,明光社蔡志森先生,你對同性戀=肛交=衞生問題的邏輯,令人感到你無知和討厭,閣下拿著宗教的旗幟,帶頭去下詆毀、抹黑和中傷同性戀者的言論已看夠了,也令人極其反感!閣下一直以來,看到種種社會不公不義的事,竟然視而不見而可沉默不語,滿腦子卻只有肛交肛交和肛交,這到底是什麼基督信仰觀?
明光社詆毁中傷別人的行為,已令很多人討厭基督信仰,令很多人愈走愈遠。

Wai Verdy Leung:
香港有基督教人士,說如果法禁止性傾向歧視,會產生「逆向歧視」,即是會反過來歧視他們歧視別人,令他們喪失宗教和言論自由,更找來一些外國「逆向歧視」的例子來說明立法會帶來的問題。但我逐一查過這些外國例子的相關資料,發覺原來幾乎全是騙人或假的

Ying Iverson:
同性戀肛交問題上,引證蔡志森性知識貧乏。
男同性戀一定要肛交咩!可以有撫摸、口交、手淫、格劍(性器互相摩擦)…仲有n咁多種交。就算肛交都冇咩問題,只要做足安全措施。
除男同性戀,亦有女同性戀。女同性戀沒有肛交的問題。那是否蔡志森、明光社接受女同性戀?
撫摸、肛交、口交、手淫、摩擦等,可以出現在同性戀,同時一樣可以出現在異性戀中。按同樣邏輯,蔡志森、明光社是否反對異性戀?那真是問句,蔡志森是否經無性生殖產出。

歐陽英傑:
我不明白明光社以甚麼身份立場去關心疾病防禦,你們作為外行人的好意我心領。
不過我告訴你,香港疾病頭號殺手是癌症與冠心病,都與飲食習慣有關。
照明光社邏輯,不如一刀切地提倡「不進食」吧,且更有逼切性呢。
我要說的是,若用疾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重點不在於用甚麼器官去刺激性欲,卻在乎有否注意衛生(有關感染預防)及安全(避免不適當懷孕)。

Share |

2012年11月10日星期六

愛恨色情!?——以《一路向西》探討本地色情文化


11月婦進讀書組 Crossover dirtypress


愛恨色情!?

以《一路向西》探討本地色情文化



日期:1127
時間:晚上730
地址:新婦女協進會 (九龍長沙灣李鄭屋村禮讓樓120地下)

長久以來,色情一直是個爭議極多,而且十分棘手的議題。不同派別的女性主義者對色情的立場均大有不同,色情是否助長男性支配女性?色情又能否讓女性得到情慾解放?
甜古《一路向西》先在高登連載爆紅,然後出書,迅速賣出了五萬本——一個本地出版界近年罕有的紀錄。及後改編為電影,也極為賣座。在色情文本充斥網路世界的當下,《一路向西》一路走來一再熱爆的現象,到底反映了本地色情文化的什麼樣特質?婦進讀書組聯同Dirtypress以《一路向西》的色情想像,探討本地色情文化。

邀請嘉賓:
albert cheung@dirtypress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mcs
出版策劃及統籌
文化工作及活動籌劃

收費︰會員免費,非會員HK$25 (學生HK$15)
參加者請到這裡報名: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viewform?formkey=dEZ6NW14dFMzREN5YXdKd1I1Uzlwdmc6MQ



Share |

2012年11月7日星期三

「宗教右派」作為一頭怪獸

.
「宗教右派」作為一頭怪獸

Posted on October 1, 2010
文:門徒


 《宗教右派》 

羅永生、龔立人 主編 
Dirty Press、香港基督徒學會 聯合出版

《宗教右派》可算是《論盡明光社》的續集。同樣是分析本土「宗教右派」,但兩者的焦點和形式不盡相同。《論》的作者張國棟從自己與明光社打交道的經驗出發,揭示「明光社陣營」的盲目態度和荒謬手法;《宗》收輯了十多位作者的文章,文章種類也頗多樣化,從行動者言、博客文章、到學者論文也有。《宗》的視角比《論》宏大:嘗試剖析「宗教右派」的起源和特性,並和近年本土的事例扣連。事實上《論》出版至今的一年半間已發生太多事:家暴條例、網路廿三條、吳宗文講道反公投等。《宗》正好作及時雨,整理新近宗教右派相關事件,並嘗試勾勒本土右派生成過程、形態、習性等。

物種起源

以「宗教右派」為題的一本書,當然不能迴避「甚麼是宗教右派」這個問題。羅永生的文章比較清晰地梳理宗教右派起源。他把「宗教右派」描述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這不只是某些教徒、教會或宗教機構對社會現象及公共政策的一種態度或取向,更是一種有廣泛影響力的政治運動。說宗教右派要由六、七十年代的美國講起:日益嚴重的資本主義危機激起一個火紅年代,學生、婦女、反戰運動如雨後春荀。當教會面臨一個舊有秩序破壞、「道德淪亡」的社會時,政府商家正忙著為自由市場護駕。為著對付他們的共同敵人——反建制的左翼力量,他們排除萬難結成姻緣。愛情的盲目令教會漠視資本主義本質上的制度邪惡,欺騙自己說只要人人有道德(更甚是人人信仰上帝)即可以解決社會問題;資本主義下的生活不穩、貧富懸殊、環境污染等,全是個人道德崩壞的結果。

回到香港的脈絡,殖民地時期教會藉港英政府扶助,在社區服務、醫療等範疇有一定影響力,並配合殖民教育的精英主義,生產大量信奉自由市場(兼上帝)的中產信徒。八九後九七前,教內也曾有過一絲對中共的恐慌,甚至觸發移民潮。回歸後教會卻為了維持其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保障捐款收入,不惜挨近中國政府這個新主子。十年前還算好,宗教領袖照般美國宗教運動回港,關注的只是青少年的身體。近一兩年更多的是講壇上開始出現「和諧」訊息,相信這是多次倚仗建制支援興辦福音盛事(1)的後果。

解剖生理學

宗教右派最明顯的行為就是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如透過議會等途徑,宣揚一己的議程。如果能放下宗教論據,單用理性去支援宗教觀點的話,參與倒不是問題(明光社連這點也未做得到)。問題是教會對某些議題如性、身體操控等有高度興趣,對其他更惡劣的社會現象如剝削勞工等卻如羔羊一樣沉默。右派宣稱他們是抱持「聖經立場」回應社會,但所謂「最純正的聖經立場」存在嗎?真正「客觀中立」的聖經詮釋是可能的嗎?教會不也是受著社會文化、政經狀況等條件影響去了解聖經嗎?或者我們應坦率承認自己是戴著甚麼眼鏡看聖經,而非出於無知或自欺,繼續膜拜這頭披著宗教皮、長著資本主義血肉的四不像。

近年對宗教右派的批評,多止於「以自己的道德限制他人自由」,卻未看見更大的罪惡:宗教右派對令基層、甚至中產生活苦不堪言的公營服務市場化、商品化視若無睹,反而與建制更加纏綿。忙著研究股市、開辦商人團契、無暇理會巴士司機罷工的教會,或許能參考楊穎仁在〈走在另一條苦路上的基督徒,或香港人〉提到的另一條出路:跟市場、建制劃清界線,回到貧窮人、受壓迫者當中。阿門。

1)指近年在香港大球場舉辦、耗資龐大的全港性福音運動,如馬時亨夫婦於2005-2010年連續舉辦年度性的「全球禱告日」。2007年的「香港葛福臨佈道大會」更是「香港回歸十週年紀念活動」之一。

文章來源:http://cusp.hk/?p=1613


Share |

2012年11月6日星期二

李偉儀:整容並非做實驗


李偉儀:整容並非做實驗

明報 6-11-2012 



說真的,《賤熊30》比《整容天后》好看。看電影《整容天后》,若然你沒有準備去思考人性的焦慮,縱使電影春光無限,花兩小時去觀影這齣不良童話故事確易有納悶感,它不及深田恭子演《下妻物語》那麼暴走甜蜜,不及艾慕杜華構思《華麗皮囊》精製人皮那麼怪誕脫線,不及陳果拍《三更之餃子》那麼罪惡詭異。李碧華筆下月媚閣所嚴選的營養貨源、「另類水貨」嬰屍以家庭飯菜掩飾藏在保溫飯壺裏通行中港邊境;《整容天后》靠手術和嬰屍注射令政界名人、富二代和藝壇天后莉莉子保持青春。無獨有偶,都是嬰屍,美容原材料與《餃子》挺相像,更易聯想起月媚閣的推銷:「可人人來嘗過我的餃子,總是心裏有數,覺得值。」

覓嬰屍做餡或注射,苛索天價,但它的威力有限期,會消褪。女人為保養費而大費周章,害怕軀殼失去艷光、鎂光燈下不復萬人迷、妒忌新晉,統統都是焦慮之起源。如何逃離焦慮?劇情佈滿法國女性書寫理論家Julia Kristeva的「賤斥」(abjection)意境──整容享受縫面那一針針的痛苦、嗑藥後的迷幻意識、撲拍滿身的彩蝶──進入「賤斥」,出竅了,逃離軀殼,人既無主體(subject)也不是物(object),直到意識回歸才繼續挽覑軀殼在現實中焦慮下去。


有些東西正快速消失

《整容天后》的亮點是對白中穿插了言情對話。莉莉子經常自言自語:「總是聽到嗒滴嗒滴的聲響,呼叫我要抓緊時間,身體內有些東西正快速消失。」鄉間的單眼皮哨牙胖親妹讚美莉莉子:「姐姐是因為強,所以變漂亮。」莉莉子相反道出:「姐姐是因為漂亮,所以才變強。」莉莉子的藝壇競敵看通藝人只為滿足觀眾的欲望,觀眾都是善忘善變追求新鮮感的麻煩人:「我不怕臉蛋被劃花,因為人人都是一台欲望處理器。」意謂新人輩出,不眦容還是會受淘汰。哲理型檢察官:「莉莉子是虎莉莉子,東京滿街都是敢冒險的小虎莉莉子。」檢察官女助手:「為什麼上帝給我們青春卻又要拿走?」檢察官又說:「青春是美麗,美麗不是青春。」「賤斥」和「言情對話」成了撐起電影的框架,分量還算恰到好處,多一分則太膩太說教。


「老去」代表失去什麼?

不做保養,皮膚崩壞為黑色一塊塊,從決定注射第一針,女人自知一生一世要變成「針奴」,只是莉莉子萬料不到她肯努力以身體賺錢養身體,身體卻無福消受,藥石無靈,落得黑色下場。恰巧本地發生醫學美容靜脈注射污染災難,受害者注射奪命針後終告死亡或要截肢保命。每逢發生「打造身體」事故,坊間很自然又會搬出責備女人「愛靚唔愛命」、「膚淺女人才把男人想得膚淺,誤解男人眼球偏愛事業線、一號眼、五號鼻」等神級道德論述,故意藏起「先敬羅衣後敬人」、「事業線就是事業」等殘酷建構。風頭火勢下當然更不會有人有勇氣站在受害人角度想像一下她們那「馴化」的身體,「老去」代表失去什麼。

美容災難,決不會打擊美容工業,有人會因災難而從此唾棄美容嗎?PAAG災難便再沒女性隆胸嗎?不會吧。美容工業、美體工業、婚禮工業、盛女工業蓬勃,根本不遜地產霸權。人們向無良美容院和受害人砸石頭,同時便會對應災難,崇拜更有效妙方、更佳風險管理、更安全地變美。無論大眾以單薄或厚描的觀點論說此事,人人都有份兒參與「變得更美」的欲望計劃,欲望永不止息,持之以恆地強化,正如電影中所說:「人人都是一台欲望處理器。」人有審美觀,欲望處理器即起勁運作,審查自己,審判別人,欲望之下要求自己變身萬人迷,藉審視別人賣相來滿足個人欲望。


美容福音化

從來人都是口是心非,懂得以「世上沒有單一的審美觀」來討好別人或安慰失敗的自我。事實上「沒有單一」壓根兒不指「多元」,而是解作「五花八門」。遇上五花八門的審美觀才最磨人,此一時彼一時,不能落伍,結果人人說的都美,人人說的都不美。此一時,傳媒出現「打假」風潮,美容工業急急轉ɜ吹捧「自然美」,會趕時髦的女士們大多認同「自然美」是人工美的最高境界,意謂又要預備巨額花費以祈自然地成功逆轉肌齡,製造一副副奇幻的童顏巨乳,還要自信地素顏示人。彼一時,信仰小圈追求福音的神化慰藉,耍玩「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一切都變成新的了」的經文點子,推出屬靈美容療程,「榮光、潔淨」是醫學美容項目;「以斯帖、瑪拿、活水、乳香、信心、愛、恩典、黃金、喜樂、聖潔」是美肌療程。做過「『恩典』BBS蠶絲美肌亮澤眼面護理」、「『聖潔』全身美白磨砂護理」之後,接覑再完成各項療程,天國自然更近了?三王來朝的「黃金」、「乳香」療程俱備,何不推廣「沒藥」療程?理論上裹屍防腐用的「沒藥」可使肌齡停留吧。若上帝依然不願瞧美麗的夏娃一眼,可找消費者委員會向天國申冤嗎?

美容福音化、福音商品化,平信徒或嬉笑怒罵或認真討論起來,從市場學角度來看,此美容推廣成功突圍,猶如注射或吃嬰屍,美容的真相正是深不可測的怪力亂神,療程怎樣靈光是別人嘴巴和科學驗證告訴你的,真正效果卻要付錢後用到你身上才揭曉。


第三波女性主義運動

那些年,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批判美容瘦身工業製造被宰制的女體,它是扭曲女體、反女性自主的。我不太光顧美容工業,並不是因為二十年前的我曾拜讀Naomi Wolf的《The Beauty Myth: How Images of Beauty Are Used Against Women》,它是個人選擇,我也不認為有人可咬定自己此生此世能拒絕成為下一名虎莉莉子,我也常跟學生說笑,把性別研究讀通會變美。近日立法會討論規管美容工業,受過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洗禮,相信同樣有咀嚼過Naomi Wolf書寫的議員在會議引爆自己是彩光無效的虎莉莉子,又有盛女議員的未來幸福成為熱話等等,我便更肯定,撐第三波女性主義理念的自己實在沒法想像可以怎樣的或為何要以原教旨主義方式去阻止其他女性的行為。

第三波女性主義運動可針對美容工業做些什麼呢?我相信那便是帶動人去重新檢視「美」。無疑,「事業線就是事業」是困擾女性的噩夢,是不平等,是歧視。但我總覺得「花無百日紅」才是更大的詛咒。檢察官說:「青春是美麗,美麗不是青春。」他表達什麼?美容打造美麗卻打造不到青春。人怕老,遂發明針藥幻化不老傳奇,可惜抗衰老卻抗衡不了老化。年老是什麼?是觀眾眼球的厭膩感,年年月月把你看熟悉了,莉莉子明明比她的競敵還要美,為何觀眾都迎向新人了?正因為觀眾是一台台貪得無厭的欲望處理器,吞吐的何止是美麗,而是青春。青春是什麼?是鮮活感。莉莉子就算沒有面臨身體崩壞,在「美人見慣也平常」的欲望邏輯下,她早晚還是變成甘草。《餃子》講述女星息影嫁入豪門,吃了餃子,丈夫依舊風流,道理是她吃的嬰屍「美顏寶」不包含青春成分,丈夫嫌棄她不再是當年的大笑姑娘。同一道理,有些家庭婦女在閨房擁有了心理學達人Robert Sternberg所提「愛情三角」中親密和承擔,心知伴侶關係獨缺激情,當她們發現丈夫寧願和醜姝劈腿也不親近自己時,才無奈驚覺逝去激情搶不回來,年年月月把你看熟悉了,她們撫心自問,自己也何嘗不是對丈夫「英雄見慣也平常」。

否想美容工業,難度高。與莉莉子有過情欲關係的保母把莉莉子未整容的照片公開,似是報復卻更似解放。片末,莉莉子插盲眼睛打造傷殘形體,從藝壇天后變成「大開眼戒」的BDSM王后,她在觀眾眼中又鮮活地重生了。難度這麼高,是平常人可以做到的嗎?


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課程「性別與家庭」講師


Share |

書籍銷售資訊

書籍銷售資訊 【總代理】 ➡ ️   台灣: 唐山 / 正港 https://www.facebook.com/TonsanBookstore 【伙伴書店】 ➡ ️   香港 序言: http://www.hkreader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