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星期四

【CLEAN PRESS登場】


CLEAN PRESS登場】

▋源起

「立足邊緣,擁抱污名。」,dirty pressdp)一直透過出版性/別及其他小眾議題書籍,以建立多元公民社會,跌跌撞撞,一路走來,同行者也漸漸多起來,且凝聚了一些受眾群。
不過,一直以來,dp出版的都是non-fiction的書。過去幾年,我們在反省和思考,好些議題光靠non-fiction這進路仍不足夠,而且有些朋友期望以小說和文藝作品切入某些議題,於是就醞釀fiction的進路。

▋分工

dp
這個品牌盛載的都是non-fiction書種,若要開展fiction類書種,且不令讀者混淆,就要開多一個品牌盛載fiction類型的書種,而non-fiction的書種,就只限於dp。就這樣,我們構想了CLEAN PRESSCP*

▋未來

為什麼要叫做CP
在可見的未來,我們期望新系列加舊系列可以涵蓋想做的書種,那就是一種完整的狀態。
一個完整的世界,有dirty,就有CLEAN,兩者是二而一的關係。那麼,就叫CLEAN PRESS吧!
不論是dp,又或CPfictionnon-fiction,都離不開我們一直以來關心的議題。
CP
將會在2019年第一季推出兩本小說,敬請大家密切留意!

*由於我們主要資源放在dp non-fiction書種,在資源有限情況下,CP當下主要為作者自資作品。)


Share |

2018年10月9日星期二

I Love Art Basel, Leung Po Shan

Cultural Study/ Art

I Love Art Basel,
Leung Po Shan

No. of words: 60,000 (Chinese characters)
Year of Publication: 2018

Synopsis
As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set out to develop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around the millennium, the arts were suddenly transformed from an alternative culture into a solution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 Hong Kong was facing. Beyond the staggering prices at art auctions, the art economy has taken on new manifestations in the art fairs that fill the city’s event calendar, with the Art Basel Hong Kong held in March every year putting the spotlight on “the world’s third largest art market”.


In I Love Art Basel, veteran art critic and art practitioner Leung Po-shan takes the readers behind the glittering façade of Hong Kong’s art scene. From the institutionalisation of the arts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the discourse on creativity, the impact of bourgeoning art fairs on community art initiatives, to the increasing marginalisation of independent artists and freelance “art labourers” as a result of blooming cultural consumption, I Love Art Basel sheds light on the different facets of an accelerating art ecology. An essential read for long-time and aspiring art professionals and the critical readers. 

Author
Leung Po-shan, Anthony
Belonging to the last gener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colonial rule, Leung studied Fine Arts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ut witnessed the Handover as a reporter. Weaving through art and politics, she teaches, writes, researches, cooks, meditates and takes to the streets. She was a member of Para/Site Art Space , In-Media (Hong Kong) and Hong Kong Culture Monitor.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among others, artistic labour, city space and cultural politics. Her essays and commentarie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the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InMedia (Hong Kong), City Magazine, Leap, Artco and etc. Publications edited by her include Modern Art in a Colony: Narrated by Hon Chi-fan at the Millennium, Odd One In: Hong Kong Diary (by Pak Sheung-cheun), QK – Specimen Collection of Chan Yuk Keung, The Red Twenty-years of Ricky Yeung Sau-churk, etc. She has finished her doctoral thesis on art labour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2017. Her latest title I Love Art Basel: On Art and Capital is well received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She is now a member of the art critic collective, Art Appraisal Club.

Recommendation
(In English)
“Are artists labourers? What do they have to do to be recognized as artists? Is succeeding in the art market the only way to be a successful artist?  I Love Art Basel looks into the art ecology of present-day Hong Kong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Frank Vigneron, Chairperson and professor, Fine Art Department, Chinese University

(In French)
“Les artistes sont-ils des travailleurs? Que doivent-ils faire pour être reconnus comme artistes? Est-ce que le succès dans le marché de l’art la seule façon de devenir un artiste reconnu? I Love Art Basel observe l’écologie de l’art du Hong Kong d’aujourd’hui pour répondre à ces questions.”
--Frank Vigneron (Président et professeur de FAA)

(In German)
“Sind Künstler Arbeiter? Was müssen sie tun, um als Künstler Anerkennung zu gewinnen?  Ist der einzige Weg zur Anerkennung der kommerzielle Erfolg? "I Love Art Basel" wirft einen Blick auf das Umfeld, in dem Künstler im heutigen Hongkong arbeiten.”
--Frank Vigneron, Professorin und Vorsitzende des Fine Art Department an der Chinese Univeraity of Hongkong

emaildirtypress@gmail.com
whatsapp+852 6137 6980


Share |

2018年10月2日星期二

dirty press書籍出版

dirty press書籍出版


dirty press
2018
《當死亡如影隨形》(出版中)
《繁花之地》(出版中)
《漫遊者小王子》
《我愛Art Basel                       
2017
《如是我紋》                       
《不可能的家》           
2015
《殘疾資歷》
2010
《宗教右派
2009
論盡明光社

CLEAN PRESS
(代製作)
2018
《逝者紀事》(出版中)
        

【【《漫遊者小王子》讀者回應】 成為自己|駱頴佳

【讀者回應】



成為自己|駱頴佳(浸大人文及創作系講師)

一直喜愛尼采及福柯有關生存美學的觀念,即人的自我本身就應該看作一件可不斷轉化,超越及修正的藝術品,從而創造出新的自我主體。想不到卡密的《漫遊者小王子》,竟是一本有關生存美學的著作,又或者以福柯的生存美學框架重新詮釋已被無限解讀的《小王子》,內裡充滿睿智,也充滿悲情。或者,成為自己,永遠不是易事且充滿痛苦,甚至是一種尼采所言的永恆輪迴的運轉,所以極需要以勇氣克服之,儘管最後都是無功而還,而這正正是卡密在小王子身上看見的悲劇性魅力,也是本書的魅力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漫遊者小王子:玫瑰的解讀》
卡密

作者簡介︰
卡密,本名曾金燕,香港大學博士,著有詩歌(中英)、小說(含法文譯本)、電影等作品。
卡密的研究聚焦於社會性別與性、社會行動、新媒體和文化實踐。近著《中國女權-公民知識分子的誕生》(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獲2017「香港出版雙年獎」社會科學類別「出版獎」。

內容簡介︰
分離是重生與成長的過程。
分離讓人再思一段關係,也令人重新發現那個久違的自我,得著重生與成長的契機。
卡密與CC分別,一如小王子逃離B612星球,逃離他的玫瑰。
卡密對玫瑰和小王子的解讀,她異常私密的情感獨白;兩對關係,俗世與經典的,現實與虛構的,互涉緊扣,原來都在活生生地演繹哲學,也從哲學的資源與實踐中活出新的關係與自我。
卡密︰「2016年的夏末,我讀了《小王子的領悟》,十分受啟發,與其說我在解釋玫瑰與小王子,不如說我在對玫瑰與小王子提出更多的問題。通過回到生命經驗本身,我尋找玫瑰與小王子各自的成長出路。」

推介︰
「卡密這部書,可說是她的一次精神漫遊,有她對玫瑰和小王子非常獨到的解讀,也有她異常私密的情感獨白,兩者更常常交織在一起,互相對照彼此傾訴,觀點大膽新穎,文字率直有情,是十分難得的寫作嘗試。」
周保松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小王子的領悟》作者。

ISBN9789887890706
7月中出版
出版︰dirty press
定價︰HK$100 NT$400


【已出版書籍銷售資訊】
香港
電話:2419 2288
台灣︰
【網路書店】
台灣
香港
商務︰
【電子書】



Share |

2018年9月28日星期五

【《漫遊者小王子》讀者回應】一切若從毀私滅己開始|戴綺蓮

【《漫遊者小王子》讀者回應】


一切若從毀私滅己開始|戴綺蓮

「分離讓人再思一段關係,也令人重新發現那個久違的自我,得著重生和成長的契機。」

《漫遊者小王子》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藉書寫重尋被忽略並且「久違的自我」。處身政治黑暗時代,「自我書寫」彷彿不合時宜,虛無飄渺,卻至為重要。

卡密領著讀者,將目光從小王子身上轉移到玫瑰——以「非我」的視角,曲折地探尋自我的異質性。一方面將小王子理所當然的自我「懸擱」,另一方面捨棄現成的意念,藉玫瑰私密的詩與獨白,拷問自我的矛盾性,在讀者眼前展現玫瑰複雜、來回往復的內心風景。

有人喜歡說這是「陰性書寫」,揚棄大敘事,回歸日常及自我內省。大概「自我書寫」這個課題不是被邊緣化,就是瑣碎化。在社交媒體的時代,有時更變成陳腔濫調。一切若從毀私滅己開始,改變或許可能。

卡密與CC的分離,是私密也是公共的事件,一個斷裂。我們總是忘記了政治覺醒從來離不開個人經驗性別差異、自我解放、知性與自由等議題⋯⋯面對政治渾沌、極權時代降臨、民粹主義抬頭,《漫遊者小王子》給我們瞥見自我與政治行動及責任干絲萬縷的關係。

這個自我探索的旅程是迂迥路(a detour),但也可說是一場從內𥚃引爆的親密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漫遊者小王子:玫瑰的解讀》
卡密

作者簡介︰
卡密,本名曾金燕,香港大學博士,著有詩歌(中英)、小說(含法文譯本)、電影等作品。
卡密的研究聚焦於社會性別與性、社會行動、新媒體和文化實踐。近著《中國女權-公民知識分子的誕生》(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獲2017「香港出版雙年獎」社會科學類別「出版獎」。

內容簡介︰
分離是重生與成長的過程。
分離讓人再思一段關係,也令人重新發現那個久違的自我,得著重生與成長的契機。
卡密與CC分別,一如小王子逃離B612星球,逃離他的玫瑰。
卡密對玫瑰和小王子的解讀,她異常私密的情感獨白;兩對關係,俗世與經典的,現實與虛構的,互涉緊扣,原來都在活生生地演繹哲學,也從哲學的資源與實踐中活出新的關係與自我。
卡密︰「2016年的夏末,我讀了《小王子的領悟》,十分受啟發,與其說我在解釋玫瑰與小王子,不如說我在對玫瑰與小王子提出更多的問題。通過回到生命經驗本身,我尋找玫瑰與小王子各自的成長出路。」

推介︰
「卡密這部書,可說是她的一次精神漫遊,有她對玫瑰和小王子非常獨到的解讀,也有她異常私密的情感獨白,兩者更常常交織在一起,互相對照彼此傾訴,觀點大膽新穎,文字率直有情,是十分難得的寫作嘗試。」
周保松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小王子的領悟》作者。

ISBN9789887890706
7月中出版
出版︰dirty press
定價︰HK$100   NT$400



Share |

2018年9月27日星期四

來自《漫遊者小王子》作者卡密的信息

曾金燕 Ho Sik Ying 在一起。

新書發佈會末尾時,有位女讀者問:
是不是小王子一直在尋求成長而玫瑰從來是一個靜態的沒有變化和成長的玫瑰?
又有女讀者問:
是不是個人的成長變身比起公共領域的制度變化來得更加關鍵?
遇到認真的讀者,我當時很激動,《漫遊者小王子:玫瑰的解讀》正是回答上述兩個問題。
式凝已經收到新書了,我手裡還沒有書,但願巴黎的瑪麗 Marie Holzman 也已經收到新書。九月一首小詩,送給瑪麗。


你背棄信義:為了流亡的巴黎
——和阿赫瑪托娃致安列坡一首
卡密
你背棄信義:為了流亡的巴黎
拋棄了,拋棄了自己的土地
拋棄了豐沃平原的大江
和悲兮壯兮的大風
你年紀輕輕一個武漢人
既然哲學家的頭腦還沒有荒廢
為什麼還死死盯著美女香煙與烈酒
貪戀賭場的瞬息萬變?
如今你就揮霍青春吧,浪浪蕩蕩吧
你就踐踏哲學家的真理吧
你就一河永隔生死吧
你就在流亡之都愛你的流亡吧!
201809

…………………………………………………………………..

書籍資訊
書名:《漫遊者小王小:玫瑰的解讀》 
作者:卡密
出版:dirty press
日期:2018

【已出版書籍銷售資訊】




Share |

書籍銷售資訊

書籍銷售資訊 【總代理】 ➡ ️   台灣: 唐山 / 正港 https://www.facebook.com/TonsanBookstore 【伙伴書店】 ➡ ️   香港 序言: http://www.hkreader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