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0日星期二

轉貼:【時代論壇】dirty press公民系列:論盡明光社——基督教右派vs.公民社會.李依婷

一.
出版《論盡明光社》一書的dirty press,已於六月廿七日假油麻地Kubrick書店舉辦「論盡明光社——基督教右派vs公民社會」討論會,由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羅永生博士(圖左)和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博士(圖右)剖析宗教右派對社會的發展和影響,有近五十人參加,全場爆滿,在滿座以後仍有不少人站著旁聽。

宗教右派=新保守主義

羅永生博士先從社會學切入討論這種宗教現象,他表示過往已有不少研討會討論過明光社,因此不會集中討論該會或詳談張國棟的著作《論盡明光社》,而是更廣闊地討論一個更大的概念:宗教右派。首先,他強調宗教右派並非一種對宗教的標籤,這是一個早已流通的概念,包含了宗教和政治的意義。他指出一些人認為基督教無左右之分是流於表面的,另一方面,若然只是從信仰內容以左右分別出福音派、靈恩派等則與社會非宗教人士沒有太大關係。羅永生定義宗教右派為一項政治工程,對社會文化運動的影響,而基督教在當中佔據了較為突出的角色。宗教右派同時於教會內和社會上進行,挑戰了傳統以國家權力和私人領域建構的公民社會,以宗教模糊了私人和公共性。他說:「宗教右派背後其實是一種新保守主義。」

據羅永生所言,這種新保守主義目的為調整社會上的道德文化,主要關於性、身體、生活方式如同性戀、墮落(以美國為例子)等等,把私人道德問題廣泛政治化。他笑言,近來香港也作出補充:「即使粗口也變成他們相當關注的問題。」

他以美國為例舉列了這種新保守主義的特點:

第一,他們的保守立場會爭取於公眾領域展現,化成社會運動。第二,他們把宗教立場與政治界線模糊化,結合了宗教和政治的空間和儀式。在香港也有類似的情況,如香港高官出席大型禱告會,要求信眾為高官祈禱。這種現象未必只出現於家暴或淫審等條例爭議期間,而是默默地改變了香港的政治面貌。新保守主義是以政治和權力來實現的文化保守主義,因此乃透過參政、獲取政權來把宗教滲透於公共政策上。然而,他同時指出政治亦利用這種保守主義來推動政策,鞏固政治權力。

羅永生認為不少人把這種宗教右派和基要派純粹以文字(literalism)解讀聖經的傳統混為一談。其實文化保守的推動者往往為達成目的而選擇性地(selective literalism)解讀聖經,修正宗教規範。基要派強調宗教與政治必須分開,相反,宗教右派有時為了與其他宗教政治結盟而不提聖經。

最後,他解釋香港出現文化保守主義的本土因素與當權者的需要有關,「大家看,胡錦濤這幾年說來說去也是和諧,和諧社會中利用宗教是相當清楚的,這是一個大氣候;另一個是香港的小氣候,與九七前的信心危機和九七後的管治危機有關,這些都讓香港多年來存在著的右翼嘗試凝聚起來。」自○三年大遊行後,基督教界便把香港政治的危局重新演繹為作文化衡突如世俗主義霸權,從而以道德保守來挽救局面。

基督教參與社會事務=反公共性?

龔立人以神學分析基督教群體參與公民社會的慨況。他觀察到近年基督徒參與社會事務上升,從好處看,基督徒群體不再把屬靈和屬世分成二元對立的世界。但他提出一個值得留意的關鍵問題:基督徒參與公共空間討論的本質其實會否是一種反公共性?他以三點解釋這個反公共性的意義。

首先,當現代社會的公共事務不再跟據聖經建立時,基督教的參與是為了把其價值放到世界,要求公共世界跟隨,這便是一種反公共性。如改革教會時代,加爾文神學思想反映了政府最重要的責任是協助傳播基督教教義。

其次,基督教會強調以理性立論參與社會討論,但當遇上敏感議題時便如羅永生所言作出選擇性的解讀,用理性卻不被理性批判,即沒有批判自己的信仰理念是否合理。龔立人強調他並非討論基督教的內容是否一定需要符合理性的要求,「我自己很認同基督教的信仰是講啟示的信仰,可以不需要(理性)啊!但若果不需要,就應該拿出勇氣和理性反抗。」他以陳日君為例,當他面對同性戀的問題時,他按教會傳統認為這是不對的,亦不需要很多證據反駁。龔立人提醒當基督教濫用理性作為反公共性時,可能同時反了自己的宗教,使啟示需要理性化包裝才能顯出。

第三,當教會參與公共社會時,其實只維持了某一類的社會現象,其中以家庭和性為主,如羅永生所言的保守的文化價值,而這正是因為與某些團體背後的利益關係。他們相對少關心貧窮、資本主義的貪婪,因為這樣會傷害支持他們的團體的利益。由以上三點可見,基督教參與公共事務並非等於真正把信仰和社會生活結合。

龔立人再嘗試談論當下的香港議題。當陳日君參與社會議題時同樣受到許多批評,如鄭國漢、梁美芬批評陳日君以宗教干預政治;但《蘋果日報》則形容陳為「香港良知」;當明光社參與議論時又會受到批評。他以兩個案例說明基督徒要明白現時香港公共空間的狀態從而建構參與社會事務時的方向:一、以世俗化看宗教已不再適用,宗教正在參與社會,像明光社、陳日君等都以現代社會語境來參與社會和動員方法。二、當基督教團體面對批評時,大家要想想甚麼是公共與私人。據 Anthony Giddens而言,當界定公與私時,已指向了一種控制性。例如當有人提出:「陳日君不可參與政治」,其實已控制了宗教活動範圍。除此以外,大家不應只顧批評陳日君或明光社的做法,而要將焦點放回背後更大的政治力量,可能正主動地利用宗教。

最後,他提出公共空間是否可以共同製造呢?他引用一篇明光社的文章提到要在公共空間爭取話語權,這是一種很戰略性的格局,令人擔心的。他認為基督徒群體應參與公共空間時,應考慮以靈性作為基礎,有他者、有和平、慈悲的生命力。他又提醒策略很重要,如何推動理念,當中包括妥協。另外,是與傳媒的關係,傳媒不斷在Framing(構框),例如明光社被傳媒定性為宗教右派,因此基督徒要清楚如何frame自己。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09.6.30)

2009年6月29日星期一

轉貼:張國棟:社運怎能不會涉及文字論述的權力鬥爭?



剛進行了一個與拙著《論盡明光社》有關的討論會,可看這裡的報導:

羅永生:宗教右派是新保守主義

按這報導,這講座比近來與拙著有關的講座做得較好。有兩方面:一,這講座總算比較貼近拙著的立場和內容,沒有扯得太遠。二,「不幸地」,這講座沒有明光社陣營的要員在場,所以沒有人一味用「你們又誤解了我們」的手法浪費時間,倒可以較深入地舖陳觀點,讓聽眾可以想得深入一點。

有關「右派」或「明光社陣營」這些新名詞,我之前曾撰文談過,〈回應蔡志森的〈明光社究竟是怎樣的機構?〉〉,和〈對「宗教右派」一詞的看法〉 。現在,我嘗試順著講者羅永生教授的觀點再發揮一下。

羅永生教授這裡對宗教右派的界定,是很典型的社會學手法,普通得難以反駁,沒有甚麼學人會 bother to dispute 。然而,回想過往幾個月,卻不斷有牧者或明光社陣營要員反對「宗教右派」這名詞,他們提出的理由,全都忽略這個很「正路」的社會學概念,只用其他非典型的聯想來說這名詞是不對的(例如談中共場景下的左與右),令人 費解。

再者,如果在明光社陣營口中,社會裡那大量風馬牛不相及的人和組織可以全都統稱為「自由主義者」,可被指摘 為「一同」改造社會,然後可以被他們一竹竿地批評,為甚麼別人卻不可以給他們(這一群關係緊密、群策群力的 社運分子)一個統稱?

但我們更不宜排斥一個可能性--這是一種故意忽略;這個故意,是政治性而非理論性的。

就像我提出的「明光社陣營」,這明明是一個 stipulation ,因此根本沒有存在與否的問題(當你開始養狗,給牠起名叫 Bobby ,你有需要反問自己Bobby 是否真的存在嗎?),亦絕對比「道德塔利班」中性得多,沒有甚麼負面聯想,但總是無法被某類人士所接受,還要被人批評為不對。他們似乎比較像是寧願不斷否認「明光社陣營」存在,或自創一些詞語,務要拼命拒絕使用「明光社陣營」。這樣的表現,與其說是「明光社陣營」意涵不對,因此不宜使用(即理論層面上有缺欠),不如說是一種政治表態,就是「凡某些批評者(尤其是高調的批評者)提出的批評,即使沒有甚麼錯,我就是永不會承認,我寧願蹩腳地另創一詞來指稱自己,我寧願永遠只會說『假設真的有這陣營』,我寧願無無聊聊地跟他爭辯十數回……,也絕不會讓人看見我用那個敵人提供的那詞語。」說穿了,這是政治問題、面子問題,以為自己要保護氣勢,尤其一個強調自己既光明又保護真理的群體,怎能動輒承認別人講得對(即自己不是那 麼對)?

如此看來,關鍵並不在於用詞恰當與否,而是這詞由誰創立,由誰主張使用……批評這詞,其實不是意圖講理,而是標籤使用者,禁止人們運用有別於自己的論述詞彙來建構論述,以免自己在論述上失去了話事權。因此,回應這類人的這類「辯論」,不宜循規蹈矩地逐點解答,倒要拒絕他們要求別人承認他們才有論述 權。

雖然本人對論述和權力等學術分析沒有很深入了解,未必講得很傳神(若有此道中人來幫一把就最好),但這些觀點並不難明白。社運從來都要涉及語言運用、造勢、標籤等等,大部份文字都只是為這些服務的,純學理的理論建構可以只佔極小部份。文革批鬥是最佳例子。也因這緣故,跟社運人士「理性討論」是極困難的,他們最關心的,不是純學理的觀點較量,而是這個詞可不可以用,那個用詞會否令自己丟面等等。他們聲稱別人「誤解」他們,很多時骨子裡正是進行這些論述權的爭奪,和悄悄地從中把一些觀點「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地 tweak 一下,而非真的理論性地探討某些用詞是否恰當。

關心明光社陣營搞出的社運的朋友,不管持正或反的立場,宜早日明白這點,免得胡亂跟別人開展或自己落入無止 境和意義不大的爭論。

後記:

在基督教圈活得久了,我敢說句,就算沒有這場社運,教會裡的大部份人士(那些活躍信徒或教牧領袖)早就愛玩這些論述權力遊戲;但諷刺的是,這圈子的人卻又很愛把自己想推行的活動或思想包裝得很學術,例如甚麼都要叫做「XX神學」,說些大家都會明白的道理時,總要引用幾個學者言論等等,彷彿有識之士都會支持,聰明和理性的信徒理應跟從。如此,今天有這現象,我不會覺得出奇,若要批判,也不只是批判該陣營的人盲目--也因如此,這類批判一定會招惹更廣泛的群體的反對,最後可能會演變為教會裡的建制派和失意信徒的對立,因為前者總不會口裡承認有這問題(即使心裡相信),但後者早已把這個視為無可否認的現實地生活著。

(炯論博客: http://www.brilliantforum.org/?p=422

2009年6月28日星期日

dirty press公民系列:論盡明光社——基督教右派vs.公民社會


八號風球或以上警告訊號生效時的安排

各位朋友:

如6月27日中午前天文台已懸掛八號風球,至中午一時仍未除下;又或若天文台於6月27日中午一時或以後懸掛,或預報未來數小時將會懸掛八號風球,「論盡明光社——基督教右派vs.公民社會」討論會將會取消,而有關重新舉辦討論會的日期,則會盡快另行通告。

如有查詢,可致電dirty press(9622 8116),又或電郵至dirtypress@gmail.com查詢。謝謝!

dirty press

dirty press公民系列

論盡明光社
——基督教右派vs.公民社會

當下的香港社會正受到一股保守的基督教力量左右。
這股力量一再騎劫部分政治議題,
甚至影響政府的政策。
在是次討論會,兩位關心本地政治的學者
會梳理這股明光社陣營力量的發展和影響,
且從神學角度討論基督教右派的公共神學,
以及公共神學日後應該發展的方向。

日期:6月27日
時間:3pm-4:30pm
地點:油麻地Kubrick(九龍油麻地眾坊街3號駿發花園H2地舖)【地圖

講員:
羅永生博士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龔立人博士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簽署期限2009/6/30**反對宗教偽裝科學!聯署敦促教育局堵塞創造論漏洞!

Petition for urging Education Bureau to Plug the Creationism Loophole!
聯署敦促教育局堵塞創造論漏洞!

詳情及聯署:
http://www.gopetition.com/online/28149.html

Petition signing period 請願書簽署期限:
2009/05/30, 12:00nn - 2009/6/30, 12:00nn

聲音推介:《性在夠吉士》Sex Etiquette| 《快樂零聲》自我玩樂


Reportera Henry 寄了一個訊息至 Gay Radio Hong Kong 成員。
--------------------

主題: 《性在夠吉士》Sex Etiquette| 《快樂零聲》自我玩樂

《性在夠吉士》Sex Etiquette
失了蹤的某些同志。 / Ubersexual=Retro+Metro
邊個最撚手講大話? / Sex Etiquette有幾重要?

收聽及下載
http://www.facebook.com/l/;http://gayradio.hk/newnc/program.php?p=p031#e55

《快樂零聲》歡樂性教育: 自我玩樂,自我安慰
全新主持組合Philip、Peter同埋南南分享夢中奇遇記、小時候開始自慰同夢遺心得。講得興起同時,連身邊既TB:Frances (Editor) 都有料爆!?

收聽及下載
http://www.facebook.com/l/;http://gayradio.hk/newnc/program.php?p=p050
--------------------

2009年6月27日星期六

轉貼:【時代論壇訊】「基督徒如何參與公共領域」



左起:秦晞輝、黃成智、莫乃光(主持)、蔡志森、龔立人、郭榮鏗(回應)


由公共專業聯盟主辦的「基督徒應如何參與公共領域」研討會,已於六月二十日假灣仔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舉行,約六十人出席。是次活動由公共專業聯盟副主席莫乃光主持,講員包括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公民社會網絡秦晞輝、立法會議員黃成智,及基督徒學會署理總幹事龔立人教授。大會表示,是次活動是首次匯聚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就上述議題作共同溝通,而在台下發問的環節時亦反應踴躍,大會須限制提問的人數。

會上分別由四位講者簡短表述自己的立場,首先發言的蔡志森表示對於一些真理層次的討論,基督徒應用普羅大眾聽得懂的方式去表達,拉近距離;而基督徒在公共空間應是推銷員的角色,爭取市民認同,而非一定要人接受。

公民社會網絡主席秦晞輝則提出基督徒參與公共事務時要注意的四個要點,而這些要點亦是其他講者大都認同,包括:一、應先接觸多方面資訊;二、以作出較全面的探討;三、以包容態度出發免分化社會;四、尊重普世人權及持開放態度聆聽批評以反省自己。秦晞輝還提到公共討論不是誰勝誰負,是為著彰顯公共理性。作為佛教徒,他欣賞基督教的價值,亦希望不同背景的人可以以理性達成共識。

黃成智在發言時,首先認同了上述四點,但則認為秦晞輝本身卻有所違反,例如沒看清楚他和蔡志森的取態,因為他們一直在保護同性同居者。他亦說到:「我絕對支持不同意見人士,在不違法下用盡方法爭取自己所期望的政策……但要看你所用的方法與自己的信念是否相乎。」

而龔立人教授則主要以「神學與香港社會──以敍事為基礎的公共神學」為題,以理論層面討論公共領域問題,認為維護公共空間的開放性與參與性是基本條件,讓弱勢聲音有參與機會。

在講者互相回應的環節時,秦晞輝表示對黃成智的言論感到不安,認為他在不違法的原則下會對自己所堅信的真理貫徹始終的做法,是不接受批評、思想封閉的表現。他重申普世人權基礎價值與宗教價值是截然不同的觀念,而後者是不能踰越前者。對此,黃成智則表示自己對批評一直以包容溫和的態度回應,但就覺得有很多人聽到不合意的話時持另一種態度。

除了台上作出溝通外,大會亦為台下設發言環節,反應踴躍,大會最後更須限制提問人數。涉及公共領域的問題主要是關於基督價值與普遍價值有出入時,應如何應對。黃成智認為大家要重新再檢視自己,若覺得是對的,要繼續下去。而龔立人則重申要以維護公共領域的開放性與參與性作為基礎,要檢視自己發表意見時會不會剝削了弱勢群體發言的機會。亦有人問及基督教真理如何可應用在公共領域上的問題,龔立人指出要對真理有多元詮釋,這種多元讓我們了解到所有的答案都是片斷的而非全面,是一種對自己敍事謙卑,對其它敍事開放的態度。

而台下其它發言大多關於《家庭暴力條例》和《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修訂的右派主張,又或是針對個別講員黃成智和蔡志森的行為作出提問,例如一些政治議題、講稿上用語及資料發佈時有否出錯或誤導等等,期間亦有小部分人士因不滿個別講者的言論而大聲叫嚷及作人身攻擊。蔡志森和黃成智則分別以平和的態度作回應。黃成智亦再三解釋自己的信念──要有包容、謙卑的心,以此來回應對較早前「用盡方法」的發言被指成「不擇手段」的指控。另有台下發言在討論《家暴條例》時,引用行淫婦人(約八1-11)的經文,指道德立場應採取包容態度,而非抨擊同性戀者,蔡志森則回應指別忽略經文末的「從此不要再犯罪了」。有觀眾就台下一些誤導性發言作出回應,指出應要在行動上促進理性、包容。

在台上總結時間,蔡志森表示不應只在立法層面討論一個議題,指出還有其他角度如教育去分析一個議題。而黃成智則表示爭取的過程並不是要打敗黃成智或蔡志森,而是要爭取社會人士對立場的認同,惡意攻擊別人去爭取是不會成功的。對於台下支持者的反應,秦晞輝則表示理性是為著真理,是讓大家的意見慢慢接近的過程,所以不應以人身攻擊或過分判斷來作出溝通。他亦表示雖然機會很微,但仍希望能把發言時指出的四項感化開去。

莫乃光表示,是次活動是首次匯聚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就上述議題作共同溝通,並希望日後能有多些活動以增加雙方溝通的機會。縱然討論過程激烈,但在活動結束時,黃成智亦主動伸出手與秦晞輝握手。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09.6.24)

當日聚會影象串流:
http://dirty-press.blogspot.com/2009/06/blog-post_7793.html

轉貼「基督徒應如何參與公共領域」研討會影象串流


Part 1 蔡志森發言




Part 2 秦晞輝發言



Part 3 黃成智發言



Part 4 龔立人發言



其餘發言者:
https://www.communitytv.hk/cgi-bin/ourdb/bdetail?session_id=start&share=ourdb@communitytv.hk&dbname=vid_Category&template=219876110014&key=81&params=os1.0

轉貼:百萬港男勃起硬度不足


本港男性普遍面對勃起硬度不足問題,受困擾者可能達一百萬人。一項以亞太區男女對性健康的態度的調查發現,半數本港的受訪男性有勃起硬度不理想的問題、七成受訪本地男女對性生活感到不滿意;泌尿外科專科醫生指,男性陰莖完全堅挺勃起標準硬度應等同青瓜,並警告若男性勃起硬度不理想是性功能障礙的先兆,不但影響性愛質素,更影響男女雙方關係、家庭生活及整體健康狀況,患者應該及早求醫作出改善。

調查於去年五月至七月期間於十三個亞太國家及地區進行,目的是了解區內男女對性健康的態度,加強他們對性健康的認識,成功訪問三千九百五十七名有性生活的成年男女,香港佔二百三十人,男女各半。昨日公布本港區的調查結果。

理想達青瓜硬度

香港男子高齡化研究會創會會長及泌尿外科專科醫生葉維晉指出,男性勃起硬度是美滿性生活其中一個關鍵,醫學界將男性勃起硬度分為四等級,分別以棉花糖、剝皮香蕉、香蕉及青瓜作代表,棉花糖代表嚴重陽痿(見圖)。而勃起硬度指數第四級、即如青瓜般的男性及其伴侶,他們的性生活滿意度較高。

而調查發現,每兩名本地受訪男性中,便有一人稱於性交時未能達到青瓜的理想硬度;六成受訪女性表示伴侶於性交時未能達到第四級硬度。

葉維晉指,男性到了卅五歲至四十歲以後,勃起硬度不足情況開始出現,以本港成年男性總人口三百萬推算,有性功能障礙及不同程度勃起硬度不足問題的男性超過一百萬人,情況嚴重,為免自己及伴侶的生活進一步受到影響,勃起硬度不足男性應及早尋求醫生協助,可透過處方口服藥物,調整勃起硬度,改善性生活及整體生活健康質素。

一個月交歡11次

調查同時發現受訪本港男性的交歡次數,在亞太區排行第二,在調查前一個月有十一次性行為。不過,有高達七成受訪男女對性生活表示不滿意。


文章來源:《東方日報》(20090626)

轉貼:擦鞋與擦皮鞋.林夕


在人來人往的街頭,屈膝替人擦亮皮鞋者,所犯何事?無牌經營是也。

多虧全城矚目的爭產案,引起議員懷疑風水師有否誠實繳稅,也讓人想起聘用風水顧問的時候,有沒有問過大師們出示牌照。如果替人看風水、看相、看流年要領牌的話,那個發牌標準也不知從何談起。

玄學那麼玄,邪乎邪乎得有關官員都無從着手吧。玄學是門大生意,相比之下,擦皮鞋服務顯得微不足道,要領牌才得以合法營生,命運跟從前屬城中一景的無牌小販一樣,說白了,不是為了保證有人因無牌而提供不及格的服務,只不過是想把這個城市漂白,漂到蒼白得容不下街頭有人無牌寫生。

擦皮鞋這門營生,根本就沒有所謂「可持續發展性」,都只剩下老一輩人在做事罷了,忽然來個大掃除,要有牌經營,實在多此一舉。這門手藝,到底還有多人願意傳承下去?在大熱天時毒氣瀰漫中擦鞋,老人家為的又是甚麼?這不是變相逼人收山拿綜援去?

「擦鞋」可真是個敏感的字眼,很多人以此為副業,修得此道,無須領牌,便可為正業提供比玄學更玄也更實在的助力,把前途給擦得亮麗亮麗。

擦皮鞋者手藝不值錢,不過腰板彎下來,心不見得就同時卑躬如臣子;唯一求存手藝既然只得擦皮鞋,也就無力參研鬼谷子「捭闔」「忤合」種種奉迎揣摸的學問,省心之餘不失高尚。擦鞋者相較之下,雖不能說就是卑鄙,倒是煩心勞神得多,但因此能在千迴百轉如大街小巷的人脈中,無牌馳騁,甚至上達天聽,不得不讓我聯想到北島的詩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2009年6月21日星期日

《我們是快樂的好兒童 》-慾望高漲,我們有能力快樂嗎? 文︰陳寧


謝傲霜寫了一篇小說,因為有一段寫到男主角在兒童圖書館自瀆的情節,給出版社以過於色情與「兒童不宜」為由退稿。劇場導演陳銘峰看上了這個故事,請謝傲霜改編成劇本,參加超連結牛棚戲劇節,讓這個題材敏感的故事出土。

資深演員胡智健飾演的男主角樂生,是一個色情狂,喜歡在公共場所自瀆、露出下體與非禮少女。樂生交過一個女朋友採薇,但無疾而終。三十歲時重遇十二年前的採薇,時空交錯,兩人重返慾望現場,各自吐露出內心壓抑的情感與不安。

謝傲霜的劇本,源自她從小到大,在不同年齡與場合遭遇的非禮事件,讓她深深體會到,一個女子在城市生活的不安與危機。年紀還小的時候,她對這些事情只感到憤怒與無奈,但長大以後,她開始回想,這些施襲的男人,他們的動機與心理狀態如何?他們也許也像她的大學同學、辦公室同事那樣,平日盡忠職守上學上班生活,表面看不出任何異樣。她嘗試分析與理解,為他們說故事。目的不是單純地叫觀眾也認同甚至同情他們,而僅只是揭開一些看來理所當然的表象,進入核心, 觀察一個「人」如何表達與實踐慾望。

陳銘峰對這個題材感到興趣,作為男性,他更想探索慾望的多元層次,處理劇本時,刻意不採取任何立場或態度,只是思考如何把故事說得更有趣更多角度,除正文本外也加入副文本,展現多面的敘事。他認為,現代社會對人有很多規範,使人做起事來有很多顧慮,往往囿於大眾與主流道德標準而壓抑自己的深層慾望。他找來近期紅透網上討論區的「露體狂」小丁參演戲中一角,就是喜歡她做甚麼都坦蕩蕩,不壓抑自己,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可說沒有界限。即使有人批評她拍裸照等,她也不理會,繼續我行我素,這方面,她是真正自由的人。把現實生活裡活得自由坦蕩的小丁,對照舞台上的樂生與採薇,更加顯出後者的壓抑與迷失。

可是,如果每一件「異於常規」的非常行為背後都有一個理由,樂生的非禮行為可以追溯到他的家庭背景與個人性格,這樣的解說是否很順理成章?又或者,是否只要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任何跨越道德的性行為都可以容許,但「傷害」是甚麼,誰能界定那個界線?何謂「正常」,何謂「異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詮釋與表達自由?

人的慾望何其複雜,也許首要的問題,不是要做任何價值判斷,而是好好面對自己內心的需要,誠實直視最幽暗的想像,然後才有力量處理,或表達。劇名叫《我們是快樂的好兒童》,我想,重點不是「好兒童」,而是「快樂」。也許,我們從來都活得不快樂。這是有點諷刺的,卻是值得細加思考的事實。

==================================


節目詳情︰www.onandon.org.hk/sidekick
「超連結牛棚實驗劇場節09」演出五

《我們是快樂的好兒童》

導演: 陳銘峰
編劇: 謝傲霜
美術總監: 黃鴻飛
演員: 小丁、胡智健
音效: 譚永森
音樂︰ 葉浩恩、馮偉恩
監製: 李潔縈

演出:17-19.07.09 (五至日) 晚上8時
演後談:18.07.09 (六)
嘉賓:陳恆輝、 鬈毛妃

原來教徒也杯葛麥記.肥醫生




我不反對(也不能阻止)教徒運用其群體的商業影響力去對其反對的理念以及群體,包括同性戀者。正如同性戀組織也可以杯葛教會又或基督徒營運的機構一樣。不同 意見的組織用群眾壓力去打擊異見者,是政治常用的手法。所以,如果有教徒希望透過商業杯葛支持同性戀者的組織,我會覺得見怪不怪。我會反對教徒的杯葛行 動,但我不會反對教徒運用「杯葛」這權利。

可是,看完一封網上轉載的留言,再從網上基督教新聞網站得知原來有關消息之後,我真的不能不寫一寫些東西去串這一群教徒:

Subject: Re: 麥當勞積極推廣同性/雙性文化
請各位細看,
作為基督徒,我不願意自己間接資助推廣同性戀/雙性戀文化的團體。
聖經這樣說:「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1:1-2)
希望各位三思之餘,也多為這事禱告。
雖然我平日明知好唔健康都不時幫襯麥記,但知道左麥記高層有以下取向之後,
相信我再去麥記幫襯的機會會係零。

【編譯黃約書亞/evangelicalnews.org/4月2日報道】根據麥當勞執行長Jim Skinner所說,麥當勞會積極推廣同性戀的議題。他在麥當勞的網頁上論及該公司加入成為全國男女同性戀者商會(NGLCC)的會員時寫道:「我們一項 基本的組成部分,是要做一個有社會責任的機構。我們機構龐大,有義務用我們的資源令世界不一樣,我們正履行此義務。」

該公司捐出一筆未披露數額的款項給NGLCC,以獲認可為同性戀議題的主要推廣者。NGLCC也安排美國麥當勞負責傳媒的副總裁Richard Ellis進入NGLCC的董事局。

報道引述Ellis的話:「我為加入NGLCC而深感興奮,已準備好去工作。我認同NGLCC對業務增長的熱誠,以及在男女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及跨 性別社群中的發展。我展望在這些重要運動中,發揮推動的角色。」NGLCC形容自己首要及經常的工作是推廣男女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及跨性別社群,包括同性 婚姻。

NGLCC接受了如麥當勞等企業在財務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令其工作得以進行,均會記名公佈其贊助者。NGLCC說:「藉著企業夥伴的委身,NGLCC一直能夠推廣男女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及跨性別商業社群的意念和主張。」

◆消費者在麥當勞的支出,其中部份間接落入同性戀活躍份子的口袋中。求主叫基督徒三思而後行。


NGLCC是一個以同性戀者為主的商會組織,如果大家有參加過青年商會,就會明白這是一類「社團組織」,透過網絡建立關係,讓會員在商界以及社會中 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NGLCC與其他商會最大的分別,就是其會員多數是同性戀者。NGLCC的目的是透過影響力,爭取確保同性戀者在機構以及社群上有更公平的發展機會,透過 對法例的提議以及對政客的遊說,將歧視同性戀者的營商環境和空間改變。

教徒一見到「麥當勞」的緣故,就以為得米,誰知,NGLCC的伙伴機構還包括IBM, INTEL, MOTOROLA, KODAK, XEROX以及強生,還包括其中一間全球主要藥廠MERCK,以及無數的投資保險公司。

基督徒傳遞這些信息留言時,從不用自己的方法在網上找資料。凡是對同性戀有所支持的,就將之看為教會的敵人。我真的想看看那些教徒,會不會明天就去買AMD的CPU,以及停用強生系列的衛生產品…

如果那些教徒真是「從一而終」,把網上所列載的NGLCC伙伴全部杯葛,我會欣賞他的選擇和堅持,但如果那教徒只慬得去杯葛麥當勞,卻不知道這個組 織背後的理念,更不知道原來還有更多跨國機構同時為其伙伴,而那些教徒又不去杯葛其他機構(包括同時停用INTERL CPU以及強生的衛生產品),那麼這群教徒就只是盲頭烏蠅,死不足惜。

延伸連結:http://www.nglcc.org/ht/d/sp/i/213/pid/213

文章來源:http://doctorfat.wordpress.com/2008/05/09/%E5%8E%9F%E4%BE%86%E6%95%99%E5%BE%92%E4%B9%9F%E6%9D%AF%E8%91%9B%E9%BA%A5%E8%A8%98/#comment-7831

轉貼:「我愛淫褻不雅」:淫審改革研習班




小曹帶領小組,研習各地開明的淫審法規和重要的法庭案例,並通過觀看不同種類的色情物品,學習其文化、社會及歷史意義,嘗試從多角度介入「熱血沸騰」的色情政治。

(轉貼)當同志形象被消費……


文字張翠瑜
本文原載《文化現場》2008年11月號第7期
圖片來源:http://www.fridae.com/newsfeatures/printable.php?articleid=6457


面對「粉紅市場」、「粉紅鈔票」、商家紛以gay image廣告行銷、gay icon搶灘,究竟是禍是福?香港同志該何去何從?

當歌詞宣稱「就算天國沒有亞當有兩個夏娃」、男性時裝廣告不需再用美女陪襯,而是兩個俊男相擁的嫵媚……多年來聲嘶力竭的同志運動,反比不上消費主義的魔術棒,輕輕一敲,便把傳統誤解醜化的同志形象一改,變成中產品味的化身。

當下情況已不如周華山在《「衣櫃」性史》提及「香港的情況,仍是一種習非成是的惡性循環。主流媒介、商戶與廣告商仍看不到同志的經濟和社會力量,肆無忌憚地利用『同性愛』作為公眾偷窺獵奇的賣錢商業綽頭。」那般慘淡。香港社會由漠視同志、醜化同志「進步」到認識同志消費的商業契機,這值得香港人拍手慶賀滿足於此嗎?故事還沒有結束。

消費本是一場商家與消費者的拉鋸戰,當商家推出各式各樣的行銷策略打造品牌,消費者也非盲目接受,也會提出一己訴求。當更多的經濟力量支撐這些訴求,商家也不得不變陣回應,例如「公平交易」商品、「綠色」商品。在同志消費這場拉鋸戰中,同志運動因而得到助力、令更多人增加對同志的認識?還是廣告行銷與主流媒體攜手創造另一個同志的刻板形象、掩蓋 了更多的差異?


性別框架反轉再反轉

早在2004年美國電視節目《粉雄救兵》(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於香港播放中引發一輪消費與同志形象的討論。有說同志現身於主流媒體推廣消費令同志曝光多了,五個既友善又有品味的同志令大眾對同志留下正面印象云云;另一方指出電視節目的同志「中產到不得了」,強化「同志=中產=有品味」的神話,而令人忽略同志之間的差異。同志不一定是中產有品味、外貌俊俏,也有其貌不揚、老弱貧窮。時隔數年,社會對同志形象與消費的討論漸漸平靜下來,而各式行銷策略繼續向同志招手。即使香港商業機構未必打正旗號「sell同志」,也以各種市場推廣策略借gay image開拓市場。


「粉紅鈔票」的神話

如近來Emporio Armani的硬照廣告,品牌找來眾所周知的gay icon金城武擔任代言人。金城武濃眉大眼、白晳的皮膚、微鬈的長髮,加上高挑的身形。他的神情溫柔,氣質優雅,時而直視鏡頭,時而低頭沉思,混合男性陽剛和女性陰柔的特質。廣告中金城武成為被觀看的客體,被慾望的對象。這種揉合男/女性特質的形象,拉攏多種觀眾的認同,同時吸引同性和異性的目光投射慾望。如此種種的廣告在不同媒體上呈現,將gay image的特質連結品牌,攻佔同志市場。當然,本地早就有一些針對同志的消費場所,如酒吧、cafe、桑拿,同志消費已不是新鮮事兒。

同志消費潛力龐大,使同志形象成為行銷策略的一隻旗子。編輯室關注同志消費對同志運動的影響,是帶來新的契機,還是同志運動也逃不過被資本主義收編。先別痛斥資本主義是個大魔頭,連同志運動也不放過。也許商業機構志在賺取同志的粉紅鈔票之行銷策略「讓同志被社會看見」(Connie語)、「鬆動大眾性/別的想像」(小曹語)、「可以在暗暗的位置發放訊息」(Verdy語)。消費與同志運動之間的千絲萬縷,實不能一語帶過。

「粉紅鈔票」一詞來自歐美地區,根據市場推廣調查發現同志的市場大有可為,皆因同志是DINK(double income no kid)的高消費群組。而且只要品牌對同志友善,同志是個忠心不二的客戶,故此市場推廣便有「粉紅鈔票」的神話,各大小品牌也想進佔同志市場分一杯羹。

這類型的市場推廣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打正旗號的同志廣告,明顯的同性戀人形象向同志招手,如同在英國同志雜誌《Gay Times》和本地同志雜誌《點心》看到的廣告;另一種是「疑幻似真」的同志廣告,市場推廣部署gay image在廣告中,很含蓄地吸引同志,如同金城武替Emporio Armani拍的硬照廣告。前者在香港比較少見,難怪香港女同盟會Connie認為本土粉紅鈔票市場未成氣候,本地只有少數品牌如Kitterick,或如AT 17新碟《Over the Rainbow》出現六色彩虹旗,明刀明槍地進佔同志市場。後者在香港較常見,「疑幻似真」地吸引直人和攣人。

資深公關傳訊Jeremy Cheung指出「由於香港始終是個中國人社會,比較保守。很多牌子即是想賺同志的錢,但都會很小心,不想被公眾定位成同志友善的品牌。故此,只會 subtle處理。」接著,他解釋「很多時候品牌只會indirect marketing,如贊助同志電影節,而非直接落廣告。」或者,「市場推廣的人很精準地替品牌尋找既吸引同志又吸引異性戀者的代言人,試圖在 existing market和developing market之間取得平衡。」


消費帶來發展運動的機遇?

資深公關傳訊Jeremy Cheung;香港女同盟會Connie;女同學社小曹;香港性學會Verdy Leung。

進佔同志市場,即使是「路人皆見的事」,說到底品牌也不會正式承認。而且很可能只是整個市場推廣策略的一個點。

縱然現時瞄向同志的市場策略如此subtle,消費早就紮根於同志生活中。女同學社小曹指出「同志消費早在pink industry之前存在,如同任何次文化都發展獨特的身份,同志或性小眾都會發展次文化,如黑人發展音樂、生活方式,本土早已有這一類的消費場所。」

問及消費對同志運動的影響是好是壞,受訪者無獨有偶地提出「不是絕對好也不是絕對壞的影響」,似乎大家既樂意看見又暗暗擔心些什麼。

香港女同盟會Connie認為同志消費「讓社會真的看到同志存在」。因主流社會視而不見同志存在,她因而強調「我要讓社會看見同志。不單在政治立場你看見我,在社會你也看見我,而且我是值得你發展的market。」

她認為,「很多同志未能come out,讓異性戀者在大眾媒體看見同志,見到六色彩虹旗,對社會接受同志有正面影響。」Connie樂意看見這些使同志visible的廣告於主流媒體出現,也自覺這類推廣加強「同志=中產=有品味」神話。她表示,「我反而不怕stereotype,只怕反效果,就如『同志·戀人』事件。」(註1)她要讓社會大眾習慣看見同志,如同她有份籌辦的國際不再恐同日遊行,也要選址在銅鑼灣,「就是想讓人看到,讓同志練習讓人看見,大眾也練習看見同志。」

女同學社小曹指出消費的正面影響,「有人想賺同志錢,帶來不經意的效果,純粹商業行動打破某些性/別框框。」大眾若停留在傳統的二元對立性別形象不僅對同志運動不利,也影響每一個人。男的不一定陽剛,女的不一定陰柔。若大眾對性別的看法鬆動一點,男/女不用困於既定框框。「一些陽剛的女性形象、陰柔的男性形象,或者中性形象出現,可以鬆動性/別的想像。」而他看到「資本化的過程有很多可能,將內部矛盾帶出來,如流行文化出現的形象是有力度……借助資本化的過程,可以擾亂性/別秩序,鬆動對性/別的想像。」

性學會Verdy Leung借用第三波女性主義的經驗,指出「消費也可以是一種力量的力量,有消費文化令大家有一個抗爭的空間。」而且,既然資本主義的nature就是不斷在收編,人們無法全面對抗消費、脫離資本主義,那倒不如將「這種收編可反過來利用,在暗暗的位置發放訊息。」同時,「必須保持清醒,小心你在利用它還是在被它利用。」


基層同志仍被忽視

Verdy表示,「消費是兩面的。可以是問題,也可以是一種幫助。有人認為是一件好事,因為它令大家對同性戀者有positive認識,曝光多了,可能大家都有見多了這些『形象』。我認為這只是『形象』,都不是有血有肉的生活」。他進一步指出,「大家太習慣將消費層面放在同志身上,第一可能只會幻想中產同志,沒想到基層同志,沒有想到同志有很多variation,是另一種stereotype(刻板形象)。例如爭取權益的時候,這也是過往女性主義的毛病,女權可能指是白人中產女性的權益。在香港都可能會有,也未能替弱勢同志發聲。現在香港基本上中產的同志和基層同志不太溝通,理解不多,甚至中產的同志對搞同志運動的同志也不理解。」他補充,「消費program通常去政治化,迴避了社會問題,同志好像如常生活。但沒有談到社會上同志受到不公平對待,好像同志依然是沒有權結婚,連domestic partnership都沒有,反歧視條例有沒有呢?」


本土同志運動如何走下去?

正面而言,消費令同志在主流曝光機會多了,在消費文化形成抗爭的空間,改變大眾對性別的想像,吸納更多資源到同志運動;反過來看,消費為同志形象帶來另一種刻板形象,忽略了同志運動多元狀態:基層/中產/社會運動同志,老幼傷健皆有。

畢竟相對於保守勢力對同志運動的打壓,消費主義對同志運動也許 醞釀著另一種溫柔的暴力且是更不著痕跡。同志運動也許 仍有借力打力的可能,但這得有清明的覺醒才可以。

綜合各人意見,大家認為同志運動要走「多元路向」,不可如同十幾年前單一議題,只爭取性傾向歧視法。在政治層面,Connie在「2008立法會選舉凝聚同志選票,向候選人詢問同志友善政網,然後叫同志選民投票」;在法律層面,Verdy指出「法案當然要做,有了條例,很多事易做很多。」;Verdy指出,「在生活層面,吃喝玩樂消費層面」要做得更多,「說到底同志是什麼?同志也是人。也要吃喝玩樂消費……可能有人在消費中得到認同感,繼而投入社會運動。」同志運動要走入主流媒體,消費gay image的市場推廣可能是一個契機。Gay image被資本主義利用販賣,同時藉此讓大眾認識同志;在文化層面,小曹堅持「擾亂一下性/別秩序」,漸漸改變大眾的想法。

問及「若同志文化都是消費主導,那基層同志怎麼辦?老弱偒殘怎麼辦?」,受訪者無獨有偶地嘆一口氣,「香港同志運動沒有太多錢。」「不是不想關注,而是資源問題」之聲不絕於耳。同志運動不是沒有醒覺,如香港彩虹等同志組織也關注弱勢同志,只是情況令人有心無力。當同志運動搞手忙於爭取同志權益,同時為缺乏資源的組織找資金,一身兼多職。而且限於贊助來源,如愛滋病教育基金,必須向機構申報資金用途,資源未必運用自如。

面對「同志運動也要錢」的實際問題,同志消費也許帶來希望。小曹指出,「香港同志組織大多依靠基金維生,搞活動要寫計劃書申請資金。」他認為,「何不active一點,自己經營自己?」既然商業機構都瞄向同志市場,同志組織何不嘗試針對同志消費經營,吸納多一點資源再投放在同志運動?他又說,「向資本主義學習,不是排除基層,而在survive之下,借它的資源來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一些資本主義不會做的事。」

此外,Verdy提醒「香港同志運動要發展,香港參與運動者一定要參考其他國家的發展和理論,因為他們走了那麼久,思考了很多sexuality的概念,是很重要的資產。香港人都要發展一些同志運動的理論。現在的情況是挪用多,一些很深的東西少談,但這是重要的。」除了參考外國,小曹指出「幾十年的同志運動歷史很少人整理,自周華山的《「衣櫃」性史》至今十幾年,沒有專書或資料庫整理近年的經驗。」故此,必須整理本土同志運動歷史,檢討運動過失,吸收前人經驗。

同志運動走下去,要靠各種結盟增加力量。小曹提出「同志運動與性運結合,既做同志運動,也支援被主流邊緣的性小眾,共同面對社會上影響各群體的機制。」同時與其他組織有機結合,如重視人權、社會運動的組織,因為同志和其他群體共同面對很多問題,如民主進程、社會公義。本土之外,同志組織也積極連結外地同志組織,與台灣、內地,以及鄰近地區的同志組織互相支持,分享經驗。


結語:消費令同志運動得到還是失去更多?

隨同志消費而來的「粉紅鈔票」神話令商家不得漠視同志的訴求,故此不能再用醜化或歧視同志的行銷策略,甚至採用一些同志友善或借用gay image招徠同志。這場拉鋸戰一來一往的過程,行銷策略微妙變陣吸納最多消費群,同志也得以借消費文化找到一片抗爭空間。商家打造的「同志形象」是否另一種刻板印象?「同志友善」是否裝出另一款姿態?現實點說,行銷從來依靠「糖衣包裝」,糖衣之上有誰看見老弱傷殘?再說,同志消費現階段頂多加強了同性戀者的形象,那雙性戀者、跨性別者這群小眾中的小眾仍被漠視。

於趨同的消費文化歌頌的「差異」,會不會只是環球智慧中所謂的「地方特色」?只是跟隨資本主義邏輯發展為吸納最多資本而製造多一個身份認同,鼓吹消費?的確,多位受訪者反問筆者「有誰不是活在資本主義之下?」,與其脫離資本主義,倒不用挪用過來吸收資源拉闊抗爭空間。消費固然帶來空間、資源,同時也掩蓋同志之間的差異。可是,同志運動有沒有足夠討論消費的影響?同志運動因消費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失去的會否比得到的更多?同志運動挪用消費作手段時,有沒有醒覺在「利用它還是被利用」呢?



註1:2006年香港電台節目《鏗鏘集》之「同志‧戀人」探討性小眾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困難、歧視和對婚姻的期許,影視及娛樂事務處於8月收到就「同志‧戀人」的投訴,指「該節目偏袒同性戀、宣揚同性戀及含有歧視成份」等五項投拆。影視及娛樂事務處處長同月決定不接納全部五項投訴內容。後來一名投訴人向廣播事務管理局上訴,廣管局邀約香港電台的代表解釋製作原因後,裁定上訴人部分投訴內容成立,向香港電台發出「強烈勸喻」。後來,關注同志、人權、新聞自由的人士以各種行動表示對廣管局的決定不滿。


同志與Queer

周華山在1997年出版的《同志論》將「Queer」翻譯為「同志」,將「同志」用法擴大至不同性小眾。多年來,學界及同志圈子討論「同志」定義多年,但沒有明確精準的定義。本文以「同志」泛指「同性戀及其他性小眾」,包括男同性戀者、女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等。

Queer 一詞原指「怪異」,是被用來貶抑同性戀者的標籤。後來,爭取同性戀權益者及其他性小眾利益的組織反過來擁抱queer一詞,以身體政治抗議,歌頌多元,尊重差異,詳見游靜及朗天的文章。原則上,「同志」並不等同queer,只是坊間含糊地使用「同志」與「酷兒」(queer),甚至交替使用,使用 queer泛指所有性小眾(包括同性戀者),而未處理queer的政治意涵。

香港本地同志運動於七、八十年代談的是 gay/lesbian liberation,爭取同性戀者權益;自不同的同志組織吸納進口的queer理論,同志組織相繼意識到、嘗試關懷性態的多元和流動性。同志運動現時較著重多元的意義,是一項具有高度政治意味的文化運動,去擴大、鬆動我們對色性情慾(sexualities)的種種想像,不再局限於同性戀者。當然,個別組織對queer和同志看法不一,無法一概而論。


延伸閱 讀


1、周華山、趙文宗,《「衣櫃」性史:香港及英美同志運動》,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
2、香港彩虹,《彩虹路上:香港同志平權運動發展史,1974-2005》,香港:香港彩虹,2006。
3、金佩瑋,〈女性/同志/女性主義運動〉,《差異與平等—香港婦女運動的新挑戰》,香港:新婦女協進會,2001,頁77-92。
4、Day Wong, 〈(Post)identity politics and anti-normalization : (Homo)sexual right movement〉, 《Remaking Citizenship in Hong Kong: Community, Nation, and the Global City》, London : Routledge, 2004, p195-213.

轉貼:俄「黑寡婦」迷姦 10壯男




俄羅斯一宗連環迷姦案開審,受害者不是弱質纖纖的女子,而是 10名壯男。他們指控有「黑寡婦」之稱的 32歲美女瓦萊里婭( Valeria),落藥迷姦他們後,在他們失去知覺期間,不停強姦他們,弄得他們下體受創。

瓦萊里婭住在坦波夫市,平時愛好蒐集恐怖片和蜘蛛,因此贏得「黑寡婦」的稱號。這名黑髮白種美女,樣子美麗,表面上斯斯文文,沒想到是個色中餓鬼。

她最愛四出物色壯男,然後引誘他們到她的香閨,飲酒作樂。她趁男方不注意,偷偷在酒中落迷藥「可樂定」( clonidine)。「可樂定」是一種治療高血壓,副作用是令服用者頭暈和心跳變慢。

瓦萊里婭所下的「可樂定」份量,足以令壯男呷一口就失去知覺 24小時。之後她會把受害人剝光豬,更在他們的陽具上綁上一條繩索,令陽具保持勃起狀態,然後肆意強姦對方,盡情滿足她的慾望。

受害人醒來後,通常已身在醫院,除了因服用太多「可樂定」中毒外,下體也嚴重受創,疲不能興。警方根據受害者口供,終於將瓦萊里婭拘捕歸案。

當局起訴瓦萊里婭強姦罪,但其中一名受害人拒絕指控她,「我一向喜歡火辣辣的美女,但願她沒有在我身上下『可樂定』。」

dp人語:其中一名受害者說:「我一向喜歡火辣辣的美女,但願她沒有在我身上下『可樂定』。」欲望本無分男女,故怎麼樣面對欲望也會是無分男女的吧。渴求欲望得著滿足是人的自然本性,只是手法卻絕對不可以妄顧他者的意願吧!

2009年6月16日星期二

轉貼:基督徒應如何參與公共領域 研討會


近年基督教團體開始積極參政議政,如性傾向歧視、禁毒等等,信徒透過組織、動員以冀在主流媒體成功爭取話語權,直至《家暴條例》、《淫審條例》的爭議中,社會各界對基督徒參政卻惹來極大迴響,甚至開展了基督左右派之辯。

在民主社會之中,公民主動及積極介入社會是全球大趨勢。在此背景下,香港基督徒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基督徒參與公共領域應持有什麼態度﹖基督徒應如何與社會大眾溝通、對話及互動﹖

公共專業聯盟將舉辦題為「基督徒應如何參與公共領域」研討會,為此議題探索各種出路的可能性,研討會詳情如下﹕

日期 : 2009 年6月20 日(六)
時間 : 上午十時三十分至上午十二時三十分
地點 : 灣仔溫莎公爵大廈社會服務大廈202室
主持 : 莫乃光先生, 公共專業聯盟副主席

講者 :
蔡志森先生, 明光社總幹事
黃成智先生, 立法會議員
龔立人教授, 香港基督徒學會署理總幹事
秦晞輝先生, 公民社會網絡主席

回應
郭榮鏗先生, 公共專業聯盟策略委員會成員

費用 : 免費入場
報名 : (電郵) rsvp@procommons.org.hk
(請提供姓名、聯絡資料以及所屬機構名稱以便留座)
查詢 : 電話: 8200 6332 / info@procommons.org.hk


群組討論串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47471402827#/topic.php?uid=47471402827&topic=8341

中文網頁
http://www.procommons.org.hk/chi/events/20090620_christian_chi.htm

English Web Page:
http://www.procommons.org.hk/eng/events/20090620_christian_eng.htm

轉貼:香港校服的文化社會學



日期:2009年6月27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時30分---4時30分
地點:創Bookcafe(香港中環域多利皇后街9號中商大廈2字樓[MTR中環 站 C 出口
講者:趙明德(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
主持:張少強(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學系)
語言:粵語

主辦:香港社會學學會,樹仁大學社會學系質性社會研究中心,三聯書店 ‧ 創BOOKCAFE

講者介紹

趙明德,生於香港。曾就讀于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現爲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包括文化社會學,全球化,流行文化,文化政策,知識史和社會學理論。近期研究包括近代中國和日本的大學,網絡遊戲,夜間經濟,中國國服時尚。

講座提要

1. 對香港現有中小學校服制度和樣式的質疑

2. 探討香港校服的實際功能

3. 學生反抗校服的不同原因

4. 對香港校服的四種思考:

• 反時尚與校服其他條件的沖突

• 香港現有校服的缺乏功能性

• 香港現有校服樣式的樸素與時尚

• 衡量校服斯文得體的重要性與代價



延伸書目:

Brunsma, David L. (ed.) (2006). Uniforms in Public Schools: A Decade of Research and Debate.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

Craik, Jennifer. 2005. Uniforms Exposed: From Conformity to Transgression. Berg. New York.

Garot, Robert; Katz, Jack. (2003) ‘Provocative looks: gang appearance and dress codes in an inner-city alternative school.’ Ethnography 4(3): 421-454.

Jamison, David J. (2006) ‘Idol of the tribe: brand veneration, group identity, and the impact of school uniform policies.’ Academy of Marketing Studies Journal 10(1): 19-41.

李照興主編。2001年。裙情洶湧--我們的校服好年華。皇冠文化出版社。

Matsuda, Iria. (2005) ‘School uniforms in a consumer society—fashion or ‘compensatory mechanisms’? Soshioroji 50(1): 35-50.

Meadmore, Daphne and Colin Symes (1996) ‘Of uniform appearance: a symbol of school discipline and governmentality.’ Discourse 17(2): 209-225.

Raby, Rebecca. (2005) ‘Polite, well-dressed and on time: secondary school conduct cod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docile citizens.’ The 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42(1): 71-91.

Tamura, Yuichi (2007) ‘School dress codes in post-scarcity Japan: contradictions and changes.’ Youth and Society 38: 463-489.

轉貼:城鄉論壇 ──「從菜園村看城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今年五月城市大學社會科學部在各區街頭訪問了逾1000名市民,令人困惑的是當中超過一半受訪者從未聽聞有關興建廣深港高速鐵路項目。整項工程斥資超過 630億元,更重要的是計劃將「石崗菜園村」一個農業社區改建成鐵路車廠及緊急救援站,當中數以百計的村民因而被迫遷,作為生計來源的耕種生活亦要連根拔起,直接影響新界西錦田及元朗一帶的本土可持續社區經濟,情況令人關注。到底還有多少項影響新界農地運用的工程正在進行,而未為廣大的市民所認知?城鄉的土地規劃,可否達至友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本論壇廣邀關注本港土地運用與規劃、生產與消費合作、有機生態等問題的人士參與。

主持:何渭枝先生(香港樂施會香港部總監)


主題 人與土地共生的經歷
講者 高春香女士 (菜園村關注組主席)

主題 城鄉規劃下的人與土地的關係
講者 龔立人博士 (香港基督徒學會署理總幹事 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副教授)

主題 生態作為重要的社會資源
講者 一葉 (自然學校校長)

主題 城鄉可持續農業的實踐與代價
講者 袁易天先生 (香港永續農業關注協會代表)

日期:2009年 6月27日(六)
時間:下午1:30 – 5:00pm
地點:理工大學FJ303
費用:全免(名額有限 報名從速)
查詢及報名:23981699 香港基督徒學會、
25603865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合辦團體:
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經濟互助計劃、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香港基督徒學會、
公平點@香港公平貿易動力、香港永續農業關注協會、一代人公社、合一運動同學會

協辦: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香港樂施會

2009年6月13日星期六

dp人語:我想讀《最糟也最棒的書店》


在豆瓣的友鄰列上看到這樣的書名:《最糟也最棒的書店》,頓時受吸引,click進介紹《最糟也最棒的書店》那頁,讀到了一段讓我心頭稍為顫動的介紹文字:

《最糟也最棒的書店》是一本關於興趣和工作的書,作者是日本人松蒲彌太郎(Matsuura Yataro),1965年生人,比我大正好十歲。當他念到高二的時候,覺得這麼讀書,然後擠進大公司,採取積極進取努力向上的人生態度,是件極為不真實 的事情。他覺得這麼作沒多大意思,這樣的人生不值得過活,他更喜歡《在路上》裏面描寫的自由。所以就輟學,去建築工地上作苦力,用艱辛的體力勞動讓自己避 開紛亂的思緒。等他攢下了一點錢,就跑去美國。一句英文都不會說,但是也在美國混了下去,而且相當適應。

在美國,他得到了他所想要的自由的感覺,但是在這種自由裏他又感覺到了空虛。於是,他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問自己究竟想過怎樣的生活?想來想去,他覺得讀書是他的最愛。於是就在三藩市、紐約等地泡書店,打點臨工度日。為了看書買書,也在街上擺攤,作販賣舊書的生意。過一段日子,他又返回日本,呆上一段時間。然後上工地賺錢,賺夠飛機票錢就再飛到美國去看書。當他返回日本的時候,自然會帶一些舊書回去,沒有想到很受歡迎,於是萌生了開舊書店的想法。
  
介紹到這裏,應該明白為什麼我擔心這本書會被放在傳記和勵志類的櫃檯。因為如此這般描述,好像是在說王石當年如何販賣雞飼料,蓋茨當年如何在車庫裏組裝電腦,仿佛這人是在說自己的發家史。事情不是這樣的,他始終也沒有發家致富,因為他根本沒有想過這種問題。他的書店裏全是二手書和雜誌,而且大部分和設計、美術、攝影有關。所以,他的客戶都是日本的設計師、畫家和雜誌編輯,他們需要從60年代的美國雜誌汲取營養。松蒲彌太郎選擇這些書的原則是因為他自己喜歡,看過了以後再轉賣出去。所以,他不是作圖書連鎖生意,也不是日本的大書商,更不賣暢銷書和流行書刊。他僅只是把自己的愛好和工作結合起來,然後和同好分享。

想把這書加進自己anobii的欲購書單時,發現自己原來早已加了。

雖然已是中年人,不過,當下,內心仍常有夢想,希望可以做些既有是自己喜歡也有意義的事情。然而,每當想及代價,內心仍是戰戰兢兢,也有打顫的時刻。此際,已邁出了下一階段的第一步,也感受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生活的壓力……此刻,委實需要別人給自己打打氣,松蒲彌太郎先生正是最佳人選吧。

延伸閱讀:

博客來書籍館>最糟也最棒的書店

粉紅色日記:午餐書店:《最糟也最棒的書店》 - 樂多日誌

黃小黛IS LIFE.blog: 松浦彌太郎《最糟也最棒》的書店



2009年6月9日星期二

(轉載)何故:「三次元偽娘」的七大理由




﹝在過往一系列巡迴中學及圖書館的座談會中,筆者總會以Mocha老師所繪畫的瑞穗來介紹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真的不該!﹞


《動漫無雙》一連兩集,從「二次元」到「三次元」,和大家一同探討偽娘文化……


主持:有馬二、樹靈/嘉賓:何故


《動漫無雙》第64集【二次元偽娘】 按此下載


《動漫無雙》第65集【三次元偽娘】 按此下載 



創作《愛。因思坦症候群2~GL相對論》時,尋找到大量有關「偽娘」的資訊,其中包括美國「文藝復興跨性別協會」(The Renaissance Transgender Association, Inc.)官方網頁上的研究分析,解釋了「男扮女裝」的七大理由:


理由一:扮裝是情色刺激,也是情色戀物。


男扮女裝者在青春期中,發現女性衣物讓他們得到莫名的性興奮,這些情色上的刺激,進而令他們成為戀物狂,並且透過不同的幻想來滿足個人慾望。


理由二:扮裝可以消除緊張、紓解壓力。


在此男尊女卑的「父權社會」,某些男扮女裝者為了逃避社會壓力,就會嘗試假裝成為女性來紓解,企圖穿上女性服飾這個簡單的動作,讓他們覺得「踏出」了男性角色,從而超脫出社會大眾對男性的期望。


理由三:人類本來就是雌雄同體!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變成的!」


這是現代女權運動之母──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在其經典名著《第二性》的驚世口號,也是對現代社會文明的反思。


某些臨床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原本就是雌雄同體,每個人都具有兩性的特質,然而,現代社會卻要求男孩一定要長成雄糾糾氣昂昂的男人,也希望把女性都教養成嬌滴滴的淑女。在這種道德律的壓逼下,我們都需要透過各種「被社會接受的」方式,來安撫體內被壓制後所殘留的異性特質,因此男扮女裝或女扮男裝,都是為了要展現潛藏的人格特質。


理由四:扮裝是因為羨慕女人!


據說在「父權社會」成型之先,我們是活在「母系社會」的福蔭下,因此現代的男性都擁有「女神祟拜」的殘存記憶,不少男扮女裝者聲稱他們打扮得像女人一般,就是因為羨慕女人,甚至是崇拜女人。


理由五:扮裝是為了愚弄世人!


現代的兩性關係,就是「窺看」與「被窺看」的互動關係。


雖然「窺看」的主動權往往在男性的一方,但對於喜愛男扮女裝者而言,在公共場所以女裝現身,無論是引來豔羨目光,又或是令人側目,都是極為興奮過癮的樂事,既可滿足「被窺看」的慾望,也可愚弄傳統思想的世人!


理由六:扮裝者有意識的「另類人格」


某些男扮女裝者在扮裝的時候,會展現出一個完全不同的「女性」人物。這個「她」通常會有自己的名字、社會位置、生活圈子,甚至是傳奇故事,某程度上,這個女性角色可算是擁有屬於自己的生命。


但這並非「人格分裂」,因為這些男扮女裝者很清楚的知道,那個「女性」人格只是自己的幻想產物,只是他們自導自演創造的戲中人物;然而,當他們將個人身份跟「女性」人格混亂起來時,便是病態的開始。」


理由七:扮裝是創造力的展現!


某些男扮女裝者認為,自己高超的扮裝技巧是一種藝術表現,因為扮裝就是要讓自己轉變形體成為異性。這種技巧需要全套的戲劇藝術,包括服裝、化妝、演戲等等,而且還需要有藝術眼光來選擇顏色、材質、搭配。


某些男扮女裝者把扮裝當成休閒嗜好,閒暇時不僅會穿著女裝出外逛街,購買裝扮的服飾,為不同的變裝作出搭配,更能計畫下一次扮裝的造型。



嘗試以舊一套的心理學理論來分析,喜歡「偽娘」的朋友們,不論男女都具有隱藏的同性戀傾向,但隨著時代發展,流行文化一再演變,「偽娘」大受各界歡迎,會否有學者或團體研究出更深入的理由呢?



2009年6月8日星期一

上海首辦同志節,轟趴代遊行/台北同志活動,夏季熱鬧登場


上海首辦同志節轟趴代遊行
2009-06-08 中國時報 【李文輝/綜合報導】

二○○一年同性戀除罪化後,大陸首次的同性戀文化節,下個周末將在上海登場,為期一周;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將不會有類似世界其他城市的同志大遊行活動,上海同性戀節將集中室內舉行。

據報導,籌辦上海同性戀節的是兩名在上海生活多年、關心同性戀權益的美國人勒梅(Tiffany Lemay)與米勒(Hannah Miller)。這次活動前,他們特別徵詢上海相關部門的法律意見,但得到的答案是,如果遊行的話,會給自己惹麻煩。所以沒有遊行,而以放映同性戀題材影片、舉辦藝術展覽、慈善拍賣為主,並計畫在六月十三日舉辦全天大型派對。

主辦人米勒表示,要是在幾年前,上海根本無法舉辦類似活動,但現在他們覺得時候到了。

而透過目前大陸最大同志網站「上海LGBT」的協助,這一名為「上海驕傲周」的活動,從六月八日舉辦到六月十四日止。據了解,LGBT目前會員已經超過一千人,每個月至少舉辦四次的主題活動。

一九九七年大陸《刑法》修正前,同性戀行為會遭認定觸犯「流氓罪」,該罪刪除後讓同性戀在中國除罪化;二○○一年四月,新版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把「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名單中剔除,實現了中國「同性戀非病理化」。在此之前,同性戀被歸類為「性變態」。但至今大陸尚未立法承認保護同性戀。

從事性學研究的中國科學院社會學研究員李銀河發現,很多中國人逐漸對同性戀持寬容的態度,這是很大的進步,但很少人願意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依國際統計數據顯示,同性戀人口比例應為二到三%,推估大陸約有三、四千萬名同性戀者。

李銀河研究指出,中國同性戀者的壓力,主要來自家庭,因為大多數父母都難以接受這種現實。

事實上,台北市是華人世界中,最早有同志嘉年華會的城市,每年九月的同志大遊行,到去年已經舉辦了六次,參與人數從一千多人到去年一萬八千多人。至於香港則是直到去年十二月十三日,才舉辦第一屆同志嘉年華大遊行,來自中、港、台三地一千多人參與。



同志活動夏季熱鬧登場
09/06/07《台灣立報》記者:史倩玲

【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2009同志公民運動即將於8月舉行,今年同志公民運動以「彩虹真健康,台北好幸福」作為訴求主軸,並由台灣紅絲帶基金會承辦。另外許多同志活動紛紛在夏天熱鬧登場,包括同志諮詢熱線晚會以及日本同志革命活動也都將在6月舉行。

2009年同志公民運動由台北市民政局主辦,不過由於預算逐年降低,2009年預算更降到60餘萬。由於預算過低,以往曾經承辦過同志公民運動的同志諮詢熱線以及性別人權協會等團體,今年都表示不願意繼續承辦,目前僅有台灣紅絲帶基金會提出企劃書爭取承辦。

由台灣紅絲帶基金會規畫的同志公民運動,內容預計有封街進行園遊會、針對封街範圍內的店家進行同志友善簽署活動以及座談會、舞台劇演出、網站設計等等活動。另外,紅絲帶基金會也將設計同志公民運動資訊平台,不論海內外同志團體,都將透過網站串連策略結盟彼此的互動及合作。今年同志公民運動也將持續發行認識同志手冊以及進行同志公民運動的調查。

由於2009年也是同志公民運動的第10年,因此也會有回顧同志公民運動10年的活動。不過,由於台灣紅絲帶基金會與台北市民政局尚未正式簽約,因此活動內容可能變動。

另外,一年一度的同志諮詢熱線募款晚會,6月27日在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正堂,7月11日在高雄國立英雄館舉行,兩場都於20:30開演。台北晚會地址位於台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1號,票價分為樓上席350元、普通席450元、貴賓席1,000元等三種,由於台北場票券已劃好座位,採對號入座,想參加的人士必須提早預購。高雄場的地址則位於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三路145號,票價分為普通席400元、貴賓席1,000元等兩種,採自由入座形式。

而在國外同志運動部分,6月6日7日等2天,在名古屋有lesbian & gay revolution活動,也歡迎各國同志參與。

2009年6月7日星期日

轉貼:「影相撐總站」"Photo support Bus Terminal"





經過一番準備,我們將會有下一輪行動推出。

這一輪大家可以出一分力,選擇方便時間身體力行參與。

第一波叫「影相撐總站」,本組網頁已上載一系列標語,歡迎各位組友列印出來,拿著標語,拍下自己和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的合照,我們也提供空白標語板,讓大家創作自己的口號。

標語下載:

http://ourbusterminal.org/activity/20090605.htm

大家可把拍攝到的作品請壓縮成最大1440 x 964 pixel 或 300K以下之檔案,電郵到hkstarbus@gmail.com,我們收集之後會製成大banner, 在本會網頁及下一次活動中展出。

為方便沒有printer的朋友,我們亦會準備標語牌並邀請攝影師為大家在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前留影,歡迎邀請你的親友一同前來。時間及地點如下:
地點:近五支旗桿旁
日期:6/6(六),7/6(日), 13/6 (六),14/6(日)
時間:3:00pm - 6:00pm

身在海外不方便出鏡的朋友,我們同時推出「一人一信撐總站」,你們也可以寫下心聲寄給曾特首。我們會準備公開信,讓你們自行撰寫。實行一人一信,向特首說之以情,動之以理!

尖碼之聲
2009-06-06




















































2009年6月5日星期五

轉貼:【癲馬行兇講是faith】第161集:心邪教牧

【癲馬行兇講是faith】第161集:心邪教牧

快必

本集內容:


教牧都很強調:

女團友必須由女導師牧養,

男團友則要由男導師牧養,

以免女團友跟男導師互生情愫,造成問題。

我明白教牧有其道理,

因為世界邪惡,他們只是防患未然。

但是,大家有否想過過過過過過過過過過……


【收聽按此】

轉貼:「情色、身體、動物性」論壇


「情色、身體、動物性」論壇
古斌:抹去身體慾求,信仰就脫離生活

由性情基督主辦的性情基督論壇「情色、身體、動物性──神學家們,Shall We Talk?」已於5月23日在中華基督教會梁發紀念禮拜堂舉行,約六十人出席,包括青年人、傳道人及教育工作者。論壇邀得《信仰臨界》作者古斌先講,現職教會傳道余振雄及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主席劉劍玲回應。

古斌認為現行的教會論述,包括網上宣揚貞潔的短片或性的神學討論,談論性都只集中在它是神聖抑或污糟。他提出三個談論性的新話題,試圖打開對性的思考:一、他提出情色的積極意義,例如令污穢變成趣味,情色裡汗也變香。他引用哲學家列維納斯指出,情色有倫理的向度,性相遇裡的撫摸,是向未來尋找,走向他者。他者倫理面對的是面孔,而情色裡面對的是面孔以外(beyond face),情色因而比倫理更為基礎。二、他指出耶穌那句「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是指著有情感有慾求的信仰關係,抹去身體慾求,就像法利賽人,信仰與真實生活脫離。三、動物性,他指幪面超人和變形俠醫的變身,是男人與自己的獸性言和,而禁慾有其積極面,就是禁止自己把對方「吃」掉,像《吸血新世紀》的男主角那樣。

余振雄回應情色是詩意和抽象的,並不是一條公式可以處理;需留意的是在情色裏也有權力運行,撫摸和「尋找」有沒有性別傾斜?同志的經驗又是怎樣的?身體方面,耶穌說「我的肉真是可吃的」後群眾被嚇得四散,反映社會接受不了真實(Real),真實是恐怖的,身體與性的真實呈現亦教人覺得恐怖。教會談性把身體和活生生的感受分割,讓性變得支離破碎。接觸獸性,反而讓人知道自己是甚麼,是提升而不是降格。

劉劍玲點出在聖經中,貞潔只是對女人作為財產的一種規範,未嫁前財產屬父親,少女被強暴後男人只需付錢並娶之即可解決問題,貞潔亦保障父系社會中遺產的繼承,反映貞潔的性別不平等。至於女性的「面孔」經驗,不少姊妹的分享反映在性相遇中,對象是誰對於性歡愉也很重要,然而在非性相遇的性(如綺夢和各種性幻想),面孔才可以beyond,也分不清是女人的本性還是社教化的後果。身體與女性有微妙的關係,女性特別在經期和生育時感受到身體的存在,對不少女性來說生育更是人生一個極為重要的經驗。

台下發問踴躍,有與會者關心在性方面,基督教對世界到底有甚麼貢獻,講者回應指基督教有身體和群體兩項資源,可待發掘,群體其實充滿性與情的吸引,而基督論正統,形成一個最重視身體的宗教,雅歌亦對性有多篇的頌章。就此,「性情基督」亦希望在未來推出更多活動,豐富對性的神學思考。是次論壇的講稿,請見「性情基督」部落格:http://hk.myblog.yahoo.com/xingqingjidu

文章出處: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53665&Pid=5&Version=0&Cid=220&Charset=big5_hkscs

2009年6月4日星期四

轉貼:盤點IH,認真通識 : 教育研討會


轉貼:女性主義神學如何回應保守的政治氛圍


女性主義神學如何回應保守的政治氛圍

日期:2009年6月7日(星期日)

地點:香港聖公會諸聖堂(旺角白布街11號)

(1) 座談會:女性主義神學如何回應保守的政治氛圍

邀請嘉賓:

羅永生 概觀宗教右派

葉蔭聰 保守勢力與道德議題的關係

黃慧貞 基督教女性主義的神學抗衡

劉劍玲 基督教女性主義運動的願景 (女協的回應)

主持: 陳敏儀

時間:下午4:00-6:00

費用:免費(歡迎自由奉獻)

(2) 共構女協新願景籌款及分享晚會

內容:聚餐、網絡建立及鞏固、小組討論、大腦震盪

時間:晚上6:00-9:00

費用:免費(歡迎自由奉獻)

報名及查詢:歡迎致電 2721 0477 聯絡羅小姐


2009年6月3日星期三

轉貼:回歸基督精神同盟


簡介:

《改革教會擦鞋偽善文化——回歸基督精神》

2009年5月31日, 一班基督徒, 在全球禱告日拉起Banner, 發表聲明, 表示不滿香港主流基督教會糾結社會有影響力及建制人士, 一再欺騙基督徒良知,欺騙我們,以為經濟發展,國家繁榮就是現實的全部。
我們相信,回歸基督精神,伸張上主公義之必要,故成立此同盟, 讓各堂會忍氣吞聲的姊妹兄弟能回歸基督精神, 與弱小肢體同行。


我們的聲明

同心爭取六四平反 禱告祈求公義伸張

我們是一群中國香港基督徒,被二十年前北京學生的愛國民主運動所感動。他們為抗議官倒貪腐,爭取民主改革,不惜絕食請願,卻被指控動亂,更被為坦克槍炮所害,倖存的則被通緝捉拿,流亡飄泊。

二十年了,這群熱血愛國,卻倒在血泊的青年,仍背負動亂罪名。他們家人摯親,仍被禁止公開悼念。這未撫平的傷口,我們不想回憶,卻未敢忘記。

在全球同心禱告的歌聲中,我們隱隱聽到受苦者的哀聲。在為世界和社區的祝福聲中,我們聽到尋求公義的微聲。毒奶粉事件和豆腐渣工程告訴我們,二十年前的貪腐問題,今天依舊重演,應當監管的人在哪裡呢?

我們的咒詛是:國家發展,但貧富懸殊仍然嚴重。我們的捆綁是:社會進步,但受害人的故事繼續被忘記。更不幸是,不少具影響力人士,繼續混淆視聽,掩飾真相,逃避問責和良心;要我們心繫家國,卻不容對家裡問題作反省批評,認為不理性,認為破壞社會和諧。

但我們仍然禱告,因為相信上帝未忘記受苦者;我們振臂疾呼,因為渴求公義的火在我們骨中燃燒。我們無法不以行動作禱告,祈願六四平反,國家民主改革,人民有真正問責政府,以慰天安門母親、五一二豆腐渣學校家長,以及更多無辜犧牲的人。

面對上帝,面對歷史,我們相信唯有記取教訓,承認過失,才有進步將來;唯有拒絕謊言,聆聽受苦者,才有真正和諧。


一群心繫家國的基督徒
2009年5月31日

欲了解及加入【回歸基督精神同盟】的朋友,可登入以下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ref=logo#/group.php?gid=88398428924

2009年6月1日星期一

(轉載)安徒:家庭,家庭,多少罪惡假汝之名?

.
今年是五四運動九十周年。五四的長遠影響在於文化啟蒙,可是最近香港卻為一股蒙昧主義的幽靈所籠罩。

由 宗教右派掀動的這股蒙昧主義的歪風,以維護家庭價值,保衛道德文化的名義,對與性有關的問題,開展一場「文化戰爭」。就連一條本意在於維護家庭安全,防止 暴力悲劇發生,以免傷害家庭成員的條例,都在宗教右派無限渲染「家庭制度行將崩潰」這種蠱惑人心的煽動底下,變成一場頗為無聊的意識形態角力。

以 法律條文上的爭執所掀起的這場爭論,和其他在美加等地宗教右派挑起的「文化戰爭」一樣,都只是他們借題發揮的工具。在他們要從所謂的「世俗主義者」手中奪 回美國,重新成為他們理想的「上帝之國」的長期爭戰中,任何問題(包括無謂如強要在法院內外立「十誡」碑石),都可以成為他們的爭戰對象。就正如這場論爭 當中站在極右的一端,聲稱不能讓「同性同居」這個概念,在香港法典上作那怕只是「零的突破」的關啟文,也在繞了一大輪法律圈子之後,坦白直言他所關心的, 其實只是家暴法修訂所帶來的「文化含意」和它的「象徵意義」。

一如一個針對美加教友的基督右派網站所 定義﹕「文化戰爭」是對付周圍墮落世界的一場爭戰,目的是使世界重歸基督。他們的文化使命,是與福音的使命並行,目的是由福音去改造文化,使世界順服主耶 穌。在他們為信徒訂出的七條文化戰爭的準則中包括了﹕「認識人人都是戰士,教會和每個信徒都加入」、「決心遵行十誡」,並「不給魔鬼留任何餘地」。

基 督徒當然有權去信仰任何他們認為合適的世界觀,但令人納悶的是,在香港這個基督徒佔人口只有數個百分點的地方,這批基督宗教右派在家暴條例修訂的爭論中, 從來都沒有向公眾說明,他們的激烈「恐同」立場,其實只是來自他們這一派對基督教義的狹隘詮釋。他們口口聲聲維護的,就儼然是一些不證自明,自有永恆的 「家庭價值」,並把這套未經解釋的所謂「家庭價值」論述,和「男女異性」的婚姻制度綑綁在一起。

基督教從來都站在維護既有的家庭制度的一方嗎?《聖經》上有明言,哪一種是上帝喜愛的永久家庭制度嗎?

基 督新教(Protestantism)的教徒,似乎欠了要向香港廣大的非信徒解釋,為什麼相信同一個上帝,天主教至今不容許離婚,而基督新教卻可以?歷史 上是誰(馬丁路德?)縱容了那可怕的「零的突破」,令今日家庭制度日益廢馳,離婚率漸增,「家庭價值」日益衰落的「道德滑坡」?

在 香港及在中國人社會,輕言家庭價值就更令人迷惑。因為中國文化語境下,家庭價值所指涉的,遠非只是近代西方浪漫主義核心家庭的夫妻相愛,子女不濫交、不搞 同性戀等,而是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外,一大套以一夫多妻為原型的倫常綱紀、婆媳妻妾,妯娌相爭的錯綜關係,以致三貞九烈、七出之條的戒律,和買賣婚 姻、童養媳、妹仔買賣等等延伸的封建禮教,以及為抗衡此等禮教秩序的「逃逸路線」,例如自梳女的不婚同住,金蘭結義的姊妹相親。

五四時代的時人志士首要衝擊者,正是這套婚姻與家庭的制度。他們以平等自由的價值為標尺,鞭撻既有家庭制度,反思「家庭價值」對婦女和廣泛人性的摧殘,追求人性獨立。

他們問﹕從來如此,便對嗎?

事實上,自晚清以來,中國先知先覺的有識之士,對家庭和婚姻的本質和理想,進行了大量沒有禁區的思想探索和生活實驗,不單只有婦女離家出走的「易卜生主義」、自由戀愛,更有「去家」、「毁家」、「廢婚」等的論調和大量環繞這些問題的智性辯論。

他們那一代人,就是敢想敢問。

例如,康有為的《大同書》中,就直指「家人 強 合」是一種「苦」,並有「去家界,為天民」的構想,更說在「太平大同之世,凡有色欲交合之事,兩歡則相合,兩憎則相離……無名無分,無界無限,唯兩情之所 屬。既然人人可得,也就沒有強合、佔奪、搶爭之事」,除此之外,康有為還提到「其有歡合者、不論男女之交及兩男之交,皆到官立約,以免他爭。」大抵康有為 除了是維新志士,更是提倡「公民聯合/同性婚姻」的鼻祖。

康有為的《大同書》,寫於西方世界還未有什麼同志運動之前。而這些一百年前中國的先知先覺者,早就意識到家庭和婚姻制度的演進和變革,與社會、文化和人格進步互相緊密扣連。沒有對家庭制度、家庭價值的反思,社會變革進步也只是空談。

大 同世界當然不是一蹴即就,這些洞見深刻的批判理論,也不存在什麼鼓吹不鼓吹的問題。但當然,今日的基督右派,為了「文化戰爭」的需要,亦大可把康有為也列 為當代性解放魔鬼的先驅,扣上同志運動打手的帽子,又或者把《大同書》列為禁書,批判其為污染中國青年一代的精神大毒草,從基督教書局的書架上移除,以示 「不給魔鬼留任何餘地」。

不過,基督右派除了自我陶醉於他們的「象徵之戰」、「文化之戰」之餘,忘了向這一代今日尚存的,自吃人的禮教和封建異性婚姻體制逃逸出來的同性同居者解釋,為什麼蘇穎智牧師可以斬釘截鐵的宣示﹕「要立法令他們不受傷 害,無可能!」在中國文化啟蒙的歷史進程中,基督教究竟站在何方?

這樣說來,基督教從來不會去衝擊家庭價值嗎?答案當然不是。

香 港教會史學家Carl Smith在一篇動人的著述中,生動的描述了香港的新教教會在五四前後,廢除妹仔買賣的運動上所扮演的積極角色。當年的基督教青年會 (YMCA/YWCA)聯繫起來的基督徒,站在改革的一方,與工會分子攜手,促成了一九二三年香港廢除妹仔奴婢制度的條例通過。發人深省的是,在這椿新教 教會成員首次積極投身的人權運動中,反對廢除妹仔奴婢制度的封建勢力,例如買辦富豪周壽臣,就辯稱妹仔是華人家庭制度的一部分,暗指主要由基督徒組成的 「廢妹仔派」是在破壞華人固有的「家庭價值」。

家庭、家庭,多少罪惡假汝之名?

一直以來,香港絕大部分信徒(包括那些在今日仍在教會學校讀書的學生)都沒有被告知,早年的傳教士都是坐販賣鴉片給中國的東印度 公 司艦隊來港的。殖民權力和宗教權力,原來就密不可分。五四運動之後,中國內地就因此燃起了猛烈的「非基督教運動」。蔡元培、胡適、陳獨秀等知識分子不分派 別,強烈要求教育脫離宗教控制,要求收回教育權。在滾滾而來的歷史浪濤下,香港基督徒一改保守習性,站在改革和進步的一方,十分合理自然,也可能因此而使 香港基督教會,倖免於後來席捲中國,更激烈的反洋教運動的災難。

可是,殖民地給予基督教會的種種特權,很容易令一些人忘記了,文化上的保守主義,並不是近代的中國人,長遠真心接受基督信仰的原因。

當代美加的基督右派以激進好戰著名,可是,香港的基督右派空有好戰之態,卻難掩內裏的辭窮理屈,底子薄弱。如梁燕城者,丟一些過時書袋不及之餘,以罵人「偽民主派」、「淫賤議員」掩其不濟,已廣為識者笑。

更 有論者,以為可以單靠諷剌同志運動沒有一種惠及所有「同一屋簷下」各類有「同住」關係人士的襟懷,就足以向公眾說明同志追求的平等,也不是真正的平等,其 立意只為顛覆香港合法婚姻的定義。這些自稱蒙恩的基督徒忘了,這種嘴巴論辯(巧妙的「反諷修辭」!),只是陳水扁式的「烏賊戰略」,把人人都抹黑成「帶點 歧視成分」,卻沒有使自己的歧視變得合理。真理,卻迷失在這些犬儒辯駁的交鋒當中。

香港教會史學家Carl Smith以他的健筆,詳細地見證了這樣可供古今對照的精彩一幕﹕在東華醫院一個辯論廢妹仔法例的集會上,一位明顯的反立法者以反諷的口吻說﹕外面每天還 有男人苦力被販賣,為什麼你們只為女人大費周章!眾人聽罷,起哄踏腳,以示不滿……要求主席立付條例舉手議決。

歷史,是很能說明問題的。

「大同理想」並非「天國」觀念,五四以來,激發了無數的青年人,踏實地探求社會文化與時並進的改革之道。他們不會像宗教右派,虛言要等待起草一條「真正要實現全面平等」的「世界大同條例」(可能還會包括「動物權益」在內),以掩飾其落伍的歧視心態。

文 化研究學者Lawrence Grossberg判斷宗教右派實質上並非真是一種守持真理的保守主義,而是一種後現代文化氛圍下出現的「舞弄感情的犬儒主義」(sentimental cynicism),因為雖然狂熱,他們骨子裏其實並不相信有真理。在香港這股宗教右派歪風下,也正好見證了後現代主義嘴巴上的奇巧淫技,如何取代了基督 徒的生命見證,和正面理性的護教。

可悲的是,基督信仰在前門要驅走後現代犬儒主義的同時,它已在後門「暗渡陳倉」。

基督,在哭泣。

(圖片為編輯所加,引自mendrakis)

書籍銷售資訊

書籍銷售資訊 【總代理】 ➡ ️   台灣: 唐山 / 正港 https://www.facebook.com/TonsanBookstore 【伙伴書店】 ➡ ️   香港 序言: http://www.hkreader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