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動線:給香港塵肺病工人史一個名字
文:鄭依依
香港今昔印象,有些叫人無法對得上:譬如,「雞寮」是哪裡?觀塘翠屏樓;鑽石山沒有diamond,有的是礦場打石過程中要鑽鑿開石;馬鞍山有鐵礦……令荒石土地變臉成今天高樓林立城巿面貌的,是數十年來無數的建築工人。但他們的貢獻不曾為人所知,而因為塵肺病,他們當中許多人,至今仍每年病亡、身故。
「香港自40年代便已發現塵肺病,50年代已開始就立法保障工人而討論,60年代政府成為跨部門小組,但諷刺的是,竟要用廿年,才正式通過!」香港工業傷亡權益會義工阿班說。為了趕在工友逐一失去生命前,記下香港歷史中缺失的一角,阿班正在編寫為發展香港而賠上健康的工人塵肺病歷史,期望在4月28日 的國際工殤日前出版。
而這出版計劃與小出版社dirty press合作。出版社是08年底始成立,創辦人Conie和張小鳴堅持以小寫dp自我介紹。
開宗明義地「骯髒」,只是因為其宗旨是嘗試透過社會不同時期的小人物小故事、展現非主流論述,來豐富並顛覆社會主流——而「非正統」往往被權力貶抑為髒亂。dp的第一本書,是去年初的《論盡明光社》,為第一部本地剖析基督宗教保守勢力的著作,還引起教徒閱讀後對信仰的反省,「未必要不再上教會,但視野可以宗教圈子中抽出來,反思規條式教義的漏洞何在,自己如何回應。」而延續此作,今年dp還將再出版另一探討本地保守宗教勢力之作。當中教會或社會的權力操作模式,也許是另一種骯髒。
正如塵肺病雖因惡劣環境引致,令工友染病的最骯髒部分,卻來自殖民政府的黑箱作業形式,「當年政府的立法過程一直只跟保險公會溝通,以為能要求建築公司私人賠償工友。直至79年,立法局都已通過立法,政府才向建築業界詢問,行業表示因為無法跟散工工人確認勞資關係而表示不可能實施,政府才急忘在一年間急急改變方向,參照英國由政府成立賠償基金。」但由於當時不受監管,又不必向公眾交待,政府部門與公會之間,每封信函來往有的竟達半年,立法過程由此拖延廿年。阿班在為寫作翻查政府檔案紀錄,才發現此段荒謬過程。
追尋社會公義的dp與工權會合作出版此書,是啟蒙自Edward Said的知識份子論,秉持獨立身分地,以出版作為參與公民社會的方式。dp還正為塵肺病書進行書名募集行動:「這段勞動者的歷史是香港故事的一部分,書的出版乃從無至有,這過程中也希望開放予更多人參予。」Conie如是解釋說。
本書幾時出版?
回复删除謝謝!預計今年4月面世。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