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5日星期四

另外的路徑︰從小漁村到《在微塵中打拚》至現在的香港/ 譚以諾


另外的路徑︰從小漁村到《在微塵中打拚》至現在的香港


七月 14, 2010
香港,彷彿很多事情都要從1997談起;口述歷史的歷史,大概也是這樣。香港的歷史,從來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缺席,就在香港人意識到自己將會回歸祖國,大家才驚覺自己是如斯不了解自己的身份,不了解自己的過去,才追憶已經逝去的日子,找尋曾經活過現在還活的香港人訴說香港的故事。野心與架構都宏大的《說吧,香港》就這樣誕生了。[1] 這書應著回歸之運而生,盡量涉及最廣的年份、最闊的社會階層,意圖繪出香港戰前到回歸的全貌。
後來,為著回應官方的「從小漁村變成金融中心」的論述,各方人士不斷出版不同族群的口述歷史。既然官方歷史把香港定位為金融中心,商家的訪問和口述自傳自然必不可少;官方同樣把這地方定位從漁村開始,可能大家都認為漁村和漁民己經成為遠古的過去,想追也追不及,故關於漁民的口述歷史可說是少之又少,市面能夠找到的,就只有《做漁民,好辛苦;攞到魚,好滿足:十個香港漁民的故事》這本。[2] 除了關於漁村和金融的口述歷史(訪問)外,其他的口述歷史就以女性居多。[3] 這也無他,就是暗合西方女性主義和後現代的潮流,以駁雜瑣碎的女性口述歷史,對抗宏大統一的男性官方歷史。《又喊又笑:阿婆口述歷史》當然是其中的先行者,其中一位撰文者黃碧雲後來更藉著這些口述故事引發靈感,寫出香港文學重要之作《烈女圖》,展開香港文學一連串女性、文學虛構與歷史史實的文化討論。
口述歷史與訪問集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口述歷史會提供一個實在的史觀,提供一個回看過去的方法。這個史觀未必如歷史書中的史觀般經緯分明,卻提供了一般歷史書以外觀看過去的方法,或是對所寫的歷史故事的切入點不一樣,或是所關注的族群有所不同。而更重要的是,口述歷史就是讓一個族群中的庶民發音,以他們的聲音說他們的故事;對比起歷史書都是「文人」或勝利者或有話語權者的發言,口述歷史則把歷史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以更貼近一般大眾的角度敘說過去的故事。
《在微塵中打拚︰香港肺塵病工人口述歷史》顧名思義就是鎖定在香港肺塵病工人這族群,訴說他們從工作到患病到爭取賠償到病後生活甚至到死亡的故事。[4] 驟眼看來,這族群所涉及的人口不多,但口述歷史的主人翁所跨越的年度很廣(從1930年代到2000年代),工種也很多樣(打石、沉箱、開礦及玉石等),彷彿述說了戰時到回歸後基層男性的生活,特別是在戰後到1970年代,那是建築業特別興旺而職業安全意識特別薄弱的年代,很多基層男工都會到建築工場打工,而他們有超過三成會患上不同程度的肺塵病。
在遠未有工業安全意識的年代,整個社會,不論是勞方、資方還是政府,都認為工人的身體是工人的事,身體出現甚麼問題,則需要工人自行處理。那時,社會還是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所有的組織(包括工會和政府)都是很初階的︰工會像是聯誼會和黑社會,提供娛樂,也可以保護旗下工人不受其他幫會侵害;政府更是只問利益,不問世事,當然沒有長遠政策去維持社會的長遠發展。於是乎,工人的患病與死亡,就變成是個人的運氣好壞,與人無尤。
後來,由於外國工會和資本家向英國施壓(外國工業界投訴香港的工業產品是以剝削工人基本權益以壓低價格從而謀利,故要求英國政府向香港總督施壓,儘快處理勞工職業安全等問題),港府才開始與業界討論有關肺塵病賠償的問題。一直拖延到1981年,政府終於立法中央撥款賠償給肺塵病中;及後在1993年則修改法例給予每月賠償以供病患者安享天年。所以在書中我們看到,雖然病患者已經與病患打拼了大半輩子,他們的晚年大概也可以在政府的支援中渡過,不會聽到像綜緩家庭無錢搭車出街行路唔食飯留啲錢等遲下可以同啲仔女過海玩的悲情故事。就在我驚嘆原來病患者可以活得這麼有尊嚴同時,原來社會一直以來給我們的訴息就是︰窮係自己攞黎,病係自己既事,他們活得沒有尊嚴,是他們活該。
我們這個城市,就是建立在這群工人的患病上成為所謂的國際金融中心。
於是乎,這書就在「從小漁村變成金融中心」這論述中加入九條不同的路徑。無疑,現在的香港的確已經成為世界聞名的國際城市,但從小漁村到金融中心,除了官方一貫的空白外,我們還可以看到蘇小生從大亞灣過境到大埔從漁民成為建築人工的故事;司徒棠從行船的生涯中染病的城市邊緣故事;鄧泉在馬仔坑居住在玉石廠打工最為真實並沒有美化的獅子山下的故事;還有黃子作在馬鞍山開礦見證著罷工又看見英軍鎮壓滿有血跡的故事……。這九條不同的路徑讓我們忽然了解到,原來所謂的血汗工廠,所謂的山寨廠,並不是離我們很遠,其實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們屋村樓下坐在輪椅上鼻上插著喉管不停需要新鮮氧氣的老人的生命中。
走過了這大半世紀,這些血汗工場慢慢消失了,工人多了保障,法例也完善了很多,似乎肺塵病這個現象隨著年月推移也慢慢的推離我們身邊;只是,書附錄中關於香港肺塵病政治歷史的文章提醒我們,這個看似是遠離的問題,其實是隨著香港資本北上,轉移至中國大陸;而中國大陸的工人境況,比半世紀前香港工人的慘況,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書提供了這樣的視角,把中國與香港以另類的方式連繫在一起。
參考資料︰
香港口述歷史參考資源選介︰這裏
「香港口述歷史專題資源及相關刊物」書目︰這裏

[1] 布萊思 (Blyth, Sally)、胡德品(Ian Wotherspoon):《說吧,香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
[2] 余滿華:《做漁民,好辛苦;攞到魚,好滿足:十個香港漁民的故事》(香港:阿湯圖書,2003)。
[3] 先有新婦女協進會編:《又喊又笑:阿婆口述歷史》(香港:新婦女協進會,1998)和蔡寶瓊編:《晚晚6點半:七十年代上夜校的女工》(香港:進一步多媒體, 1998);近有吳曉真等編:《工廠、廚房、垃圾房:香港女工十五年》(香港:香港婦女勞工協會,2006)和曹疏影、鄧小樺編:《是她也是你和我:準來港女性訪談錄》(香港: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2008)。
[4] 陳錦康、班編︰《在微塵中打拚︰香港肺塵病工人口述歷史》(香港︰工業傷亡權益會,2010)。


文章轉載自http://enochtam.wordpress.com/2010/07/14/另外的路徑︰從小漁村到《在微塵中打拚》至現在/

Share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書籍銷售資訊

書籍銷售資訊 【總代理】 ➡ ️   台灣: 唐山 / 正港 https://www.facebook.com/TonsanBookstore 【伙伴書店】 ➡ ️   香港 序言: http://www.hkreaders.com ...